立即捐款

傳惑道人:從終極關懷的角度看宗教對家庭的取捨

傳惑道人:從終極關懷的角度看宗教對家庭的取捨
from 新春秋 http://daimones.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18.html

各宗教對於家庭的定義內容等項目各有論說,相關的資料隨手可翻,如天主教教理設有專論家庭的部份,然而相關論述多著眼於該宗教對「家庭」的現象理解,而不是從宗教最關心的終極關懷角度展開論述。本文嘗試以此角度切入,對家庭在基督宗教、佛教、道教全真派及印度教的意義重新反思,分析各宗教對家庭的取捨態度。

(一)、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有不少婚姻和家庭的教導,如《馬太福音》第19章1至19節、《哥林多前書》第7章,以及《天主教教理》卷二第二部分第三章第七條等等。然而,基督宗教的終極關懷是得救、是進天國,回復人類和神共融的原初狀態。從創世神話可見,「男主外、女主內」及「夫唱婦隨」的性別職能和家庭價值,是人類墮落後的產物:

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妻子的話,喫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喫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因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纔能從地裏得喫的。(《創世紀》3:16-17)

男子工作養家既不是具責任感,女子作為賢內助也不是溫柔淑德,這些偉大情操原來只是上帝詛咒的後果。「家庭」其實只是人類墮落的世間旅途中的組成部份,而且並非必要,因此《聖經》有以下記載:

門徒對祂說,人和妻子的事既是這樣,倒不如不結婚。祂就對他們說,這話不是眾人都能接受的,惟獨賜給誰,誰纔能接受。因為有的閹人從母腹生來就是這樣,也有的閹人是被人閹的,並有的閹人是為諸天之國的緣故自閹的。那能接受的,就讓他接受。(《馬太福音》19:10-12)

而且,耶穌本人更親身示範不認母親以及否定家庭關係:

耶穌的母親和他弟兄來了,因為人多,不得到他跟前,有人告訴他說,你母親和你弟兄,站在外邊,要見你。耶穌回答說,聽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弟兄了。(《路加福音》8:19-21。)

愛父親或母親過於愛我的,配不起我;愛兒子或女兒過于愛我的,配不起我。(《馬太福音》10:37)

可見人世的倫常關係,在終極關懷「神之道」、「我(耶穌自稱)」面前根本不值一哂。尤有甚者,耶穌更親自說過,為了信仰的終極關懷,即使要在家庭內牽起矛盾,也是在所不惜的:

你們以為我來,是帶給地上和平麼?我告訴你們,不是,乃是帶給人分爭。因為從今以後,一家五個人將要分爭,三個人反兩個人,兩個人反三個人。他們將要分爭:父親反兒子,兒子反父親;母親反女兒,女兒反母親;婆婆反兒媳,兒媳反婆婆。 (《路加福音》12:51-53)

家庭不僅在追求終極關懷時可以捨棄,而且當人類到達終極狀態時,婚姻和家庭根本就不再存在:

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那天、他們來問耶穌說、夫子、摩西說、人若死了、沒有孩子、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從前在我們這裏、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孩子、撇下妻子給兄弟。第二第三直到第七個、都是如此。末後、婦人也死了。這樣、當復活的時候、他是七個人中、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都娶過他。耶穌回答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馬太福音》22:23-30)

(二)、佛教及道教全真派

道教的終極關懷是得道成仙,佛教的終極關懷是解脫成佛。而「家庭」在佛道的終極關懷看來,不但是可以捨棄,而且更是應該捨棄。

道教全真派在金元創立之時,王重陽已要求道侶為了修道成仙的終極關懷而出家,因為出家投庵以修道,能使人「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重陽立教十五論》)。另外,《太上出家傳度儀》對出家的好處有以下的論述:

謹按《真一本際經》云:爾時,青童君問出家之法何如?天尊曰:夫出家者,義趣甚深,利益洪遠……若在居家,父母、妻子,愛累相纏,如處囹圄,不得自在,適意從容,遠近隨師,詢請玄業。故告父母,請別妻子,捨離居室,遠遊山林,依憑道舍,棄俗服玩,黃褐玄巾,捨世榮華,隨緣告乞,廣建福田,惟道是務,是名初出恩愛之家。

經文明顯說明對於修道成仙來說,家庭中複雜的愛恨關係,是擾亂人們到達終極真理的妨礙。佛教對出家的看法亦相同,《釋氏要覽》記載:「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為滅垢累,故宜遠離也。」

在終極關懷的角度看,家庭不但沒有正面價值值得維護,而且更是消極和負面的。今人多以「沐浴愛河」祝頌他人男女恩愛,卻不知「愛河」在道教中本為負面詞語,多與「慾海」配為貶詞「愛河慾海」,「沉溺愛河,流吹慾海」絕不是什麼可喜可賀之語,其中的內在邏輯與上述出家的觀念是一致的。

(三)、印度教

印度教將人分成不同種姓,按《婆羅門法典》記載,屬於再生族的人,他們的人生圓滿必須具備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四個階段,以追求人生終極關懷的四項價值:財富、欲樂、美德和解脫。印度教認為這四種價值是互相聯繫的,財富是生存必要條件;欲望的滿足合乎人情;履行道德義務合乎理智需要;達到個體靈魂「我」與宇宙靈魂「梵」的「梵我合一」是人生的終點,四種價值按年齡而分成不同階段以追求。

印度教徒在成年後,應成家立室過社會生活,在「家居期」中享受人世的欲望的歡樂。如果沒有經過「家居期」,人生便不完整。因此,家庭在人生階段中是不可捨棄的,是人生終極關懷的其中一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

(四)、總結

當我們要討論「家庭價值」或要「維護家庭的核心價值」時,首先要清楚在不同文化、不同價值體系之中,「家庭」未必是一項重要的價值。本文不是說重視彼岸的出世宗教,如基督宗教、佛教和道教,對家庭的價值欠缺看法、主張甚或宗教教導。然而,無容置疑的是,終極關懷才應該宗教最重視的課題。值得注意的是,對這些重視彼岸的出世宗教來說,「家庭」在終極關懷的角度來看,其實只有「零價值」甚至是「負價值」。如果「家庭的價值」是「零價值」甚至是「負價值」時,是否還值得宗教人士聲嘶力竭地捍衛呢?

(本文引文只用各教常見經典,版本頁數等資料從略)

Reply to Fruit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