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海嘯之後(二) – 懷念董建華

海嘯之後(二) – 懷念董建華

聽說金融海嘯的第二波還未來臨, 它的衝擊遠較第一波為強. 但上至香港政府, 下至什麼財經分析員, 都開始預期經濟復甦的時間. 最樂觀者預測2009年底會復甦, 最悲觀的看法亦不過2011年. 情況比73年石油危機及97年亞洲金融風暴為佳. 資本主義經濟裏, 以貨幣作為財富的載體. 只要資金能重新流向企業, 經濟脈絡打通, 財富就能重生. 這種經濟又以消費作推動, 只要公眾重拾信心, 肯花錢消費, 經濟又能重上升軌了. 這樣看來, 美國政府以天文數字的財赤救銀行, 穩樓市, 興投資, 針對著資金及信心兩大支柱, 經濟復甦只是時間問題. 上週公布業績的Citigroup於今年首兩月錄得盈利, 便是良好徵兆.

既然環球經濟復甦在望, 香港作為全球過剩資本的散貨場, 離復甦之路又不遠矣. 但之後又如何? 這卻教人懷念董建華. 他當年至少看穿香港經濟的死症, 只靠樓市股市泡沫, 增長不能持久. 他至少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什麼環保園科技園工業園, 以求重建香港實體經濟, 即使最後失敗收場.

董去曾來, 04年經歷沙士重創後, 香港經濟有起色了, 靠的卻還是老路.這現象稱為reflexive bubble economy, 以泡沫振興實體經濟, 再催生泡沫. 首先是自由行帶活消費, 再來一大筆大陸資金炒活樓市. 資金多得無路可逃, 股市及金融產品便興旺了. 投機帶來巨利, 接連恢復全城信心, 經濟強勁增長了. 香港亦真的成為知識型經濟, 即"炒股知識型經濟". 經濟發展不單偏側一方, 不能受惠各界各階層, 而且是偏側於最高風險的一方, 失之則死, 就像現時的海嘯.

談復甦之際, 香港政府彷彿只在望天打掛, 等運到, 祈求樓股再次興旺. 董建華時代的求變進取精神已不復還, 連想像的勇氣都消失了. 香港政府一不敢改革土地政策, 令商鋪樓宇租金大減, 消除創業營商最大的的障礙. 二不敢與廣東省政府硬碰, 要求妥善分工而不是惡性競爭爭做一哥. 也不懂主動出擊為廣東企業提供人才和知識為產業升級, 鎖定實體經濟, 為香港的上層金融業尋找基礎. 三不敢急起直追, 大幅向科技創意文化產業傾斜, 提供各式資助補貼, 方便政策. 此乃"大市場小政府"宗教之餘毒也.

經濟復甦後, 香港只會朝另一個泡沫爆破奔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