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你好!我們都是卧底

一齣電視劇的卧底Laughing哥的死亡,觸發了形形式式的討論,下至由劇迷自發組成的Facebook悼念團體、迷你遊戲,以至聯署要求改寫結局,改變英雄的犧牲的末路,甚至是以玩笑式地改寫外國新聞報導他的殉職,這一切除了如編劇說「太瘋狂」外,其實背後亦反映了社會上的一些意識形態的改變。

過時的「二分法」
首先是大眾對正邪二分法的摒棄。許多故事內的角色都有很強烈的正邪之辨,如在傳統三國演義的戲劇中,魏王曹操的臉譜線條已繪出其陰險毒辣,像徵忠義的關羽的臉譜則以傳統代表吉祥的紅色繪之。而這種模式除了盛行在東方外,西方故事亦有此傾向,最簡單莫如白雪公主,其後母一登場時已經徹底地顯露了其陰暗面一面,之後的所作作為極盡邪惡,相反屬於正義一方的白馬王子,甫登場已是騎出白色大馬風馳而至。這種二分法讓讀者/ 看倌一目了然地在角色方登場時,已知道誰是奸侫英雄,同時亦暗示了結局時的下場。然而社會卻沒有這一道正邪分界線,更多人為了生活生存而遊走於好人與壞人之間,從網民熱切討論卧底Laughing 哥的故事,亦可見這種二分化亦漸被摒棄,社會更渴望的是媒介能夠表達出更接近社會的「正邪難定分界」的無奈及被動心境。

英雄意識的改變
除此之外,有說Laughing 哥現像反映社會更需要英雄,這個說法未觸及現像的核心。每個社會都有其陰暗面,處於大多數的市民是希望有英雄為他們伸張正義,換個說話就是每個社會都是需要英雄,而這不是一個Laughing 哥現像所帶來的。因此問題核心,是英雄形像的問題。Laughing 哥是一個卧底,一個備受誤解的人,真相大白正指出起初的不義原來是為了成就大義,將壞人一網打盡。由此可引伸,大眾所渴望的不再是由始至終都轟轟烈烈,站在光明處的英雄,而峰迴路轉,帶點令人喜出望外式的英雄。具體說大眾希望為他們帶來種種陰暗的人其實都是 Laughing哥,埋沒良心只是為了將建設更好家園。如果用這種邏輯,社會上的事情便可以一一得到安心的解釋:屢屢出現的醫療問題,如藥物過期、配錯藥、誤診,並不是周局長的疏忽,因為他是透過尋找並發揚醫療制度混亂,好讓建設更完善醫療制度的香港;加煙稅的措施,並不是帶來貧富權利或政策的公平性問題,而是希望將社會分化成不同階級,透過讓大眾意識到分化的害處,從而理解建設融和社會的重要性;一系列的大學生就業計劃,不是為了將大學生標籤為弱勢社群,而是為了告訴社會教育的脫離生活的核心問題,為建設更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作鋪路;拆毀喜帖街,只是為了引起公眾對自身文化的關注……

無望中找希望
Laughing哥的英雄模式,其實正是指出了當下社會對現實的無奈感與無力感,故只能將社會不平等現象轉化成假想性的希望,從而說服自己當下的犧牲是有意義的。可是劇中 Laughing哥之死,是不是暗示了我們的犧牲是換取不了社會的公平與公義呢,所以才引起如此的社會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