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已定性滬港兩地的競爭關係

by 馮智政、山士奇@Roundtable

不進則退,温家寶總理向香港特首的訓示。自查找不「足」之後,每次特首遇中央會面,港人都樂於猜度中央的心態。這一句不進則退有人認為是曾下台的先兆,又有指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預測。無論如何傳譯,不進則退都難掩其零和或競爭的本質。雖然温總認為香港地位是「不可取代」,但不進則退這一詞已否定了以前滬港同根、不打自己人的論調。中央政府已定性滬港兩地的競爭關係。

香港未能連接中國與世界

自香港航運業失守,上海銳意發展金融中心,香港已經響起邊緣化的警號。「背靠祖國、面向國際」,這句在1997年被演繹為香港的兩個最重要的優勢──歷史遺下的文化和制度,加上內地生產基地與內需市場。回歸首十年,香港政府將政策二分為內地事務與對外貿易,嚴格遵從基本法第二章(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與第七章(對外事務)的分類與指引。每當兩地要合作的時候,特首便親身向中央提出要求,例如開放自由行、簽訂CEPA、人民幣貿易結算等。這一種明確的內外二元分工,清清楚楚不會牴觸基本法的灰色地帶或中央政府的管治底線,政治風險甚低。對於特區政府與公務員團隊而言,這一套安穩的政治思維十分適合回歸首十年。

不過,這內外割裂的思維本身就與中央及國際社會的期望有落差。馮某有緣為Powersoft顧問作香港與東南亞國家的地區對外關係的研究。與外國商會與領事對談中發現,國際社會香港有三個主要的期望:一)作為外商的金融中心;二)作為投資中國的基地,及三)作為國際社會向中國宣揚國際價值的特使。同時,中央政府對香港也有三個不言而喻的期望,一)作為中國的金融出口;二)作為向台灣示範一國兩制的模板,及三)作為中國與世界接軌的橋樑。在分割與被動的一國兩制之下,特區政府成功上述期望的第一項。不過,以今時今日,保守的香港政府來說,要主動地連接中國與世界,又或是積極做中國的國際通,也被排至下屆特首的議程了。

試破內外 割裂思維

事實上,香港部份高官或政治人才(或稱政客)有意無意之間打破內外割裂的思維。嘗試以香港特殊的國際地位或港英後殖文化,替中國或代表中國作「非外交卻有外交含意」的對外關係。無意的有,被征召入G20中國代表團的陳局長與任總為中國在國際經濟金融問題上當顧問。有意的有: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多次為金融風暴下的中國經濟撰文,又主動研究中港航運業分工。不知有心或無意的有,曾德成對台的宗教外交,曲線代表一國兩制發言。加上,外國商會,NGOs與基金會在香港擁有自由與法制的保護。香港比上海從一開始已擁有視野及制度的優勢。

這些年來,摸著石子過河的政府還在探索中央與特區的底線。十年過後,中央的溺愛加入「不進則退」的競爭原則。失去昔日香港精神的骨氣,加上少做少錯的打工政府,總不能再向中央「攤手板」。眼看昔日的太平紳士,墜落為飯來張口、錢來伸手的花子,香港如何不能不退。特區政府或下一任特首應該積極替中國、代表中國,甚至Hi-jack中國來增取香港的國際地位,

馮智政為Roundtable研究員及 Powersoft顧問有限公司資深研究員
山士奇為Roundtable研究員
(原名:香港角色新探,刊於商報0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