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灣仔街市分屍記二﹝附聯署信﹞

13
二十分鐘前,切割開始。﹝柏齊攝於零九年五月十九日﹞

14
二十分鐘後,一條鋼鐵切下。﹝柏齊攝於零九年五月十九日﹞

有關灣仔街市建築結構發現的幾則短訊:

聯署開始

一﹞前灣仔區議員金佩瑋等關注歷史建築保育人士,在網上發起了聯署,提出兩項要求,包括(一)暫緩拆卸工程,讓專家進場勘察。(二)把具有歴史價值的部分(尤其鋼架結構部分),作適當保存。

要求進工地視察

二﹞昨日何秀蘭議員辦事處的職員繼續與市建局和古物古蹟辦事處接觸,要求暫停工程讓保育專家到工地考察街市的建築結構。古物古蹟辦事處職員表示,他們已經做了紀錄,議員助理要求他們公開相關材料,尚未有回覆。市區重建局職員則表示,市建局在昨日早上開會,討論了是否准許保育專家到工地視察,該職員表示,市建局徵詢過律師意見,由於安全理由,決定不會停工也不會准許保育專家進去。職員表示,工地由負責拆卸的公司管理,切割下來的鋼鐵會運到國內回收﹝有從事三行的朋友說,回收價錢大約是1.2元一斤﹞。市建局保存了部分建築組件,目前並沒有展覽計劃。議員助理今日會正式去信市建局,要求他們白紙黑字列出做過的紀錄和曾經保存的組件。

有關市建局是否會讓保育專家到工地視察,經濟日報今日報道:「資深建築師、立法會議員劉秀成表示,已向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表達讓本港建築師學會會員,進入拆卸地盤觀察灣仔街市結構的要求,已獲對方接納。」

禁止翻案

三﹞歷史建築保育的其中一個意義,是透過實物和空間讓我們與過去的時代連結起來。柏齊的相片之所以令人開眼界,是因為相片把我們引領到一個過去遭忽略的環節──建築物構思和興建的過程。灣仔街市的鋼架結構可以說是一個發現,亦可以說不是。翻查香港建築師學會於二○○四年受古物諮詢委員會委託做的報告a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architectural context of wan chai market﹝見附件一,當年建築師學會等多個團體正是以這份報告為基礎,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升灣仔街市的評級,定為法定古蹟,避免灣仔街市遭拆毀﹞,第十頁有這樣一段話:"The Wan Chai Market was constructed by steel-framing concrete for columns and beams with simple and flexible layout to fit for the market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s. According to an official record, the steel frames were shipped from United Kingdom. The arrival of the materials had been delayed which led to the late completion of the market. The use of steel-framing concrete in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was considered as being advanced at that period. Such technology could be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the old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 completed in 1935, in which the steel-framing construction was also employed." 學會認為,灣仔街市其中一項建築價值正在於:「這是香港頭幾座當年被視為先進的鋼架混凝土建築之一。」

雖然在認識上並不是新發現﹝其實只有極少數人讀過建築師學會的報告﹞,但在拆卸期間曝露出來的鋼架結構還是令我們眼界大開,也讓我們看到有關建築結構的保育在香港並未得到足夠的認識和討論。我們可以設想出很多理由來保存建築物及其內部空間,但建築結構呢?面對因拆卸曝露出來、全港碩果僅存的三十年代鋼架結構,我們除了要求拍好照片、做好紀錄研究、留一兩根鋼鐵做樣本外,有沒有可能開發出新的、備受忽略的保存論述﹝香港建築工人的勞動史、工程設計史等﹞,以爭取更大程度的保護?整件事由拆樓工人的一番話挑起,建築物的興建和拆卸總被視為過渡階段,柏齊的照片,讓我第一次把目光放在工人身上。

當然,市建局和古物古蹟辦事處都刻意迴避這次「二度發現」﹝二○○四年曾受市建局委託撰寫灣仔街市建築風格報告wan chai market- rediscovering streamline moderne architecture﹝附件二﹞的李浩然教授也對筆者說:I think it’s quite a discovery! ﹞:市建局發言人說他們晨早知道鋼架結構的存在,在拆卸期間已拍照作紀錄,並已保存一小部分。古物古蹟辦事處發言人說鋼架結構在一九九零年時已為保育顧問所知,員工會在未來幾日到工地拍照紀錄﹝南華早報五月二十日報道﹞。以「晨早知道」來downplay事件,阻止新的保育論述萌芽,是兩個機構以至發展商的共同願望。

拆卸工程並沒有停止,柏齊說,工人每二十分鐘左右便可將一條鋼鐵切斷﹝上圖﹞,拆卸的過渡狀態很快就會過去。

報刊文章

四﹞以下是今日中文報章的報道和評論:
蘋果日報
拆卸揭發是30年代最尖端建築技術灣仔街市帝國大廈式結構
【本報訊】屬典型德國包浩斯建築風格的灣仔街市正被發展商「分屍」,只保留外殼等四成半樓面面積。工人發現這幢建於1937年的歷史建築特別難拆,鑿穿水泥之後,驚現一副超級紮實的「鋼架結構」。建築師指這是當時最尖端的技術,建鐵達尼號、紐約帝國大廈也有採用。灣仔街市相信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鋼架結構」建築,保育人士認為應暫時停工,詳細記錄有關資料。
保育人士謝栢齊近日到灣仔街市拍攝,發現地盤露出一副完整的鋼架結構,部份工字鋼刻上1937年,但已被拆掉並賣到內地回收。但工人估計,再過10日,就將街市的內部完全拆掉。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這副鋼架結構,是30年代最先進的建築技術,用來建造樓高兩層的灣仔街市是「殺雞用牛刀」。
這技術當時用作興建102層高的紐約帝國大廈、三藩市金門大橋。已拆卸的舊滙豐銀行總行也有採用,換言之,灣仔街市相信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鋼架結構建築物。根據保育的準則,科學價值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李浩然認為古物古蹟辦事處應進行詳細記錄,及保留部份鋼架物料。不過,工人昨如常開工。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辦事處的職員,昨曾跟負責工程的市區重建局聯絡,希望對方暫時停工,讓相關機構入內做記錄,及研究保育方案。市建局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灣仔街市目前的主體保育方案最為合適,並已由政府部門批出圖則。立法會議員劉秀成表示,灣仔街市的鋼架結構,是30年代最尖端建築的最佳例子,除了歷史價值,還有建築價值。劉秀成昨日曾跟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聯絡,對方答應安排有興趣的建築師,到工地考察。灣仔街市的後半部將會被清拆,只保留前半部外殼、外牆、灰柱及階梯。發展商華置會在這古建築物上,興建尚翹峰二期,樓高不超過46層,約252伙的新式住宅。

經濟日報
建築界古蹟辦 研灣仔街市結構
灣仔街市石屎層發現鋼架結構,證實1930年代本港已使用超高建築技術,引起建築界和文化界關注。建築師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簡稱古蹟辦)表示,希望進入地盤觀察及記錄當年鋼架結構技術。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表示,中國國家文物保育準則講求歷史、美學和科學價值,香港建築物極少具備科學價值,灣仔街市正反映當年尖端科技,科學價值毋庸置疑。
他建議,古蹟辦將街市結構攝錄下來作歷史保存,而與灣仔街市相若時間興建的中環街市,亦應仔細研究其結構是否相同。
資深建築師、立法會議員劉秀成表示,已向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表達讓本港建築師學會會員,進入拆卸地盤觀察灣仔街市結構的要求,已獲對方接納。
劉說,建築師對街市使用鋼架建造甚感興趣,因鋼架結構在當年代屬歐洲建築典範,難得本港街市亦採用,是很好的建築歷史課題。
古蹟辦發言人稱,早於1990年中為灣仔街市評級時,已知其鋼架結構。古蹟辦日內派員到拆卸地盤進行圖片記錄。港大比較文學系研究員兼社區文化關注成員金佩瑋表示,將發起網上簽名運動,要求市建局暫停拆卸工程數天,以進行調查研究和記錄。
市建局發言人回應指,灣仔街市不會停工,拆卸和保育方案是取得古蹟辦同意,而市建局在工程期間亦有進行圖則記錄,已可反映街市的建築結構。

東方日報黃英琦專欄
冷眼旁觀:鹹水樓之說一派胡言
五年前,我剛擔任灣仔區議會主席,得悉一群建築師希望為灣仔街市「翻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街市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建築師認為三級太低,灣仔街市是三十年代建築物,其造型在亞洲數一數二,能與這小街市相比的,只有柬埔寨金邊的中央街市。然而,灣仔街市所在位置早已被前土發公司納入綜合發展區,推土機隨時進場。因此,民間需提出既不影響發展商的業權,也可保留灣仔街市的雙贏方案。
可是,公民社會無法改變灣仔街市被拆的命運。○七年發展局成立後,當局與發展商最終達成妥協方案,「留前不留後」,在這方案下,現代流線型建築只留下向街的一面,不會再像一艘船了。
當年被評為三級的原因,聽說是有古物諮詢委員認為街市構造不夠紮實,是「鹹水樓」,若要全面保育,需要加固等大工程,很不划算。
專家的話,我們聽了就算。街市的販商在去年底搬入新街市後,這個流線型建築物也被深綠色的帆布包裹着,準備進行拆卸工程。上周末,一位關心街市的朋友途經灣仔道,與建築工人閒聊,聽到他們大吐苦水,這幢三層高建築物「超結實」,很難拆!
朋友於是拍下照片,送給保育專家研究。他看後,斷定小街市是運用鋼架結構和鋼筋水泥混合興建,是當時用來造橋和建摩天大廈的先進技術,而鋼筋上竟有「一九三七」的年份。保育專家說,帝國大廈都是用同樣技術,灣仔街市在一九三七年由英國建築師組成的工務組設計,為何受到如此「高規格」的看待?
那「鹹水樓」之說,原來是一派胡言。單是建築技術已有保育價值,何況是典型裝飾藝術建築?這發現來得太遲,發展商是否可以起碼停止工程數天,讓專家進場記錄和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