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首減5%人工就能消氣嗎?

七一臨近,曾蔭權急不及待提出減人工,月薪從37萬減至35萬,大有為香港市民消消氣的味道。尤其想到數月前有學生問高官會否減薪跟市民共渡時艱,財政司曾表示不會,認為減薪對財政作用不大,更顯示今回減薪決定的政治意圖。

雖然曾蔭權試圖伸出橄欖枝,可市民的反應卻似未受落,除了認為減薪幅度太少以外,我看至少從兩方面未能回應市民的期望。分別是市民對公務員整體的觀感和政府措施對紓民困的實際效果。

先說觀感問題。雖然我們把政府官僚稱為公務員,工作應是服務市民,可是香港的前線公務員,很多時是給市民帶來麻煩與打壓,而不是為市民服務。例如早前在上水火車站附近,看到某天橋下站了數名警員,細看才知是三名男警把兩母子圍著,母親挨著單車,兒子約小二、三吧,茫然站母身旁。警員則呈三角型,距母子約四、五步圍著。霎時啞了口。不是吧!是有法例規定單車不可載人,警告一聲,甚或給張告票不就是了嗎?為何要用這樣的手段把母子圍上?殺人越貨了嗎?香港警力真的如此嚴重過剩嗎?對於那小男孩,轉頭是不是要找社工給予心理輔導,好淡化被圍的陰影?

再者,香港不少單車的法例都是過於嚴苛的。例如很多地段要求下車推車,若把這條例聯上私家車便知多荒謬。單車坐人又是一例,人家母親不比你們甚麼官員更注重孩子的安全嗎?難道要人家母親踏車,孩子自行走路回家就是安全嗎?若孩子路上出了意外,不又是媽媽的過錯嗎?公務員的職責就是罰,可曾從小市民的立場與角度思考?

除了以上警察故事,食環署也是跟小市民接觸最多的前線公務員。尤記年來食環署把小販趕得忽而跳河浸死,忽而衝出馬路被車車死,社會曾對政府過度苛刻的小販政策作出批評,認為應放寬一點,給小市民一點謀生空間。可看看今年食環署的預算開支43.9億,比上年度38.8億增加了一成。也許民間的願望要再次落空,捉小販的規模與力度大概只會有增無減了!

這便聯到市民對政府不滿的第二個問題,紓民困不力。

紓民困不外兩方面,就業與消費。在就業問題上,特區政府不停地提出甚麼甚麼港,吹噓可創造大量就業,可小市民心裡明白,一次又一次都是政治騷,扮做 (全民抗疫又是另一次扮做騷),天花龍鳳過後都是不了了之 (看深圳新市長王榮,十年間把蘇州一片農地變成科技工業城,最初的賣點不過是手工藝品雙面繡,那份魄力與進取精神是香港官員遠遠比不上的)。

政府創業無方不要緊,先承認問題不易解決,然後跟民間一同討論,集思廣益就是了。例如民間要求放寬小販管理,就先放鬆吧!讓小市民先解燃眉之急,然後再想想有甚麼方法紓緩失業問題。舉建造業為例,現在房署正不斷為公屋進行小型翻新工程,早前是換水喉,現在換電線,已用上二、三十年,應該換的。只是換完了還有沒有其他工程可繼續呢?比如現在政府提倡環保,是不是可考慮在每座公屋的天台安裝太陽能設備呢?在美國、在中國很多住宅的天台都安上太陽能設備了,長遠而言能省上大筆電費,是不是應該盡快研究如何落實,而不是只說支持環保工業呢?

又如青少年失業問題嚴重,現在的毅進、展翅甚麼的被批評得一文不值,枉擲青春。那麼是否還有其他途徑可以讓失學失業的年青人渡過一個充實的時光呢?例如是否可跟中央聯繫,讓一些渴望鍛練的年青人接受一、兩年軍訓。這算不上是職業訓練,然而卻能讓年青人培養堅毅、勇敢、自我管理的性格,這樣的品格不是最好的社會資本嗎?認識一位曾當英軍 (華人,最後一批) 的冷氣公司科文,個子不高但身體非常健碩,談到當年軍隊生活便眉飛色舞,回想在荒山野嶺捱飢抵冷接受訓練,花多少秒安上槍枝,那份自豪和喜悅,相信是毅進、展翅學生不會領會的吧!香港要建立多元社會,就要培養各種各樣多元技能的人才,這才有利於成為國際城市。

以上說的主要是紓緩失業問題,至於減輕生活費問題,在早前的共建宗信共富系列文章已談了不少 (如何減租、減車費、減生活費),在此不贅。

也許曾蔭權真的想小市民消消氣,那麼就先請改變政策思維,認清公共服務最重要的任務是服務公眾,不要把市民視為敵人,把市民視為賊。然後真的用心聽聽市民意見,真的把紓民困措施盡快落實,而不是為了扮親民做騷。這樣才真是跟市民共渡時艱。當然,在政府改變思維以前,香港市民在七一還是要透過雙腳,催生這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