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九龍發展為文化樞紐會成功嗎?

西九龍發展為文化樞紐會成功嗎?

作者:何尚衡

奢華的巨型天幕、單一招標、諮詢不足等原因,加上政府這些年來的低效率和愛理不理的官僚作風,令十多年前由董建華前特首提出發展的西九龍填海區至今仍然牛山濯濯,簡直是土地供應緊張的香港的一大諷刺。這片遊客覺得奇怪、我們覺得痛心的寶地一直擱置着,若干年後成了大家的集體回憶也說不定。現在政府宣布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宏圖在原地再次展開,用了知名建築師作號召,又表明會採納民意,前景看來相當美好。本人認為西九龍的發展最終會成功,但落成後不能令香港成為亞洲重要的文化樞紐;它頂多會成為出色的文化展覽和表演場地,成為展覽業和旅遊業的一部分。

有了文化展覽和表演場地就有「文化」?
先不說香港政府想發展怎麼樣的文化。文化是無形的,藝術品、文字、音樂、舞蹈、話劇等都是文化的載體,是把無形的文化和意義表達出來的實體和途徑,而展覽和表演場地就為這些實物和活動提供了合適的空間,或使之成為一聚焦點。故此場地(政府經常提及的「硬件」)和社會的文化質素、市民對文化活動的鑑賞能力、支持和參與等「軟件」缺一不可。政府打算花幾百億建造這些「硬件」,那又會用同樣的力度去提升大眾的文化內涵和修養嗎?抑或這些奢華的展覽館只是為了一小部分權貴而建,不過是開放給公眾的「上流社會俱樂部」?也許政府當初真的想提高香港的文化質素,可惜官員習以為常的思維和辦事模式卻把所有東西都視為產業,大學的科學研究要成為「高科技產業」、教育要發展為「教育產業」、文化則要成為「文化產業」,無怪乎政府那麼緊張廣深港高速鐵路的香港總站一定要設在西九龍,因為這樣可以順便「輸出」香港的「文化產業」、展覽業和「娛樂產業」。

為何需要地標式的建築?
政府支付昂貴的顧問和建築設計費用,都是想藉着建造地標來「打造世界級文化藝術樞紐」(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網頁)。但有沒有人想過地標式建築和文化藝術樞紐的必然關係?若文化樞紐能花錢建立,那麼全世界豈不是會出現很多樞紐?官員想藉着建立地標來繪聲繪影地告訴市民和全世界:香港的文化發展已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展覽場地的水平亦已擠身世界的前列。然而這些都只顯示了香港政府很富有,而且肯花錢,願意一擲千億來購買一個願景;這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文化發展成熟度沒有直接的關係。政府要建造地標,說穿了就是甚麼都要「世界級的」,要「威」(威風)、要「面」(面子)、要錢(經濟效益);卻不願花心思、精力造就一個有利文化自由發展的社會和環境,看看香港的教育制度就知道了——文化就是每星期上一兩次的美術課、音樂課和課外活動。

世界已經不一樣
香港人以辦事爽快和效率高自詡,那應該很清楚機會稍縱即逝、世界不等人的道理。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十多年前的空前成功,啟發了不少地區以建築地標來快速建立一個所謂的文化中心/核心、景點。但十多年過後,這點子已沒有以前奏效,世界各地亦已出現了不少地標式的建築,幾乎每位業主都想自己的建築物成為地標,這在內地和中東尤其明顯,北京的奧運會體育場館和中東的人造島便是最人所共知的例子。當全世界都充斥着「地標」時,它們還會是地標嗎?甚麼才是地標呢?有甚麼因素令一處地方擁有地標的特質?就算打造地標到現在還有說服力,那十年後呢?縱使十年前的計劃沒有受阻,建成也是二零一零年後的事,到時世界已經不一樣,何況現在才開始規劃?就是因為政府要一下子規劃這麼大的一片土地,令項目的時間表動輒以十年計,令項目很容易和世界脫軌。

文娛藝術區設在西九龍的必要性
既然文娛藝術區已鐵定設在西九龍,現在討論這問題看似很無謂,但其實並不盡然。因為在未來的公眾諮詢以至於選取最終的設計方案,文娛藝術區的規劃、佈局和設計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和影響都是決策時要參考的重要因素。而為何這個文娛藝術區要建在西九龍?它和其他地區的文娛藝術區有甚麼分別?它的設計有甚麼特點和特質使之與西九龍、甚至整個香港配合得渾然天成、獨一無二?這些都是考慮那些因素時要思考的重要問題。若這些問題處理得好,文娛藝術區有機會成為亞洲的文化場所建築典範。至於會否成為中國、亞洲以致世界的文化樞紐,就取決於這些「硬件」以外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