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福音

早日聽高錫年醫生講座,
他說出了一個重點:
「當發覺身體有毛病時,
看看心理有沒有問題。
而發覺心理出現了問題,
就看看身體有沒有毛病。」,
這很簡潔地說出了身心之間的緊密關係。
過份側重物化或者過份跨大心智的功能,
都對事實沒有任何好處。
對精神患者的處理,
兩者都不能少,
例如腦前額葉受了傷的人,
他對自己的情緒很難控制,
只可能靠藥物的治療,
保持情緒的穩定。
但除了終生吃藥之外,
到現在為止,
心理上的引導還是過份被忽略。
雖然早已有証據顯示,
腦的功能是有自我調節性的替待現象,
例如一個切去整個左腦的孩子,
右腦竟神奇地接手開發出左腦的語言功能。
一個日本老婦,
因腦溢血部份的腦功能受損引至癱瘓,
但在他丈夫悉心的照顧下,
部份良好的腦部份也接手損傷部位的工作,
令她有較大的活動能力。
身心之間的互為因果,
幾乎每一個精神科的醫生都明明白白,
只是在這急速的廿一世紀中,
用心因治療,
時間的成本相對分秒必爭的大環境來說,
根本成本太高,
高得令人沒法不放棄,
而直接用藥物去取得即時的效果。
對于這點,
我就與另一位精神科醫生談過,
他如是說:
「那時在政府醫院當值,
每一位精神病人來到,
我們只能給藥,
到了三個月後覆診,
他們已經藥物上癮,
而且,
也不是所有精神科醫生都懂心理治療,
這個現況,
身為一個醫生,
實在很頹喪。」,
所以,
心因的責任往往落在患者身旁的人身上,
只可惜心理治療從來都不能像音樂繪畫一樣,
成為普通人的「工餘活動」,
或者一種「常識」,
或者像心肺呼吸急救術一樣,
吸引一部份的有心人有系統地認識學習,
以減少在就醫外的協助。
在當晚的講座上,
一個母親對她不出房門半步的兒子,
只用便條溝通的兒子感到無助,
高醫生語重心長:
「不要放棄,
千萬不要放棄。」,
對於所有精神出了問題的人來說,
這個「福音」,
更應傳到地極。

將一切榮耀歸千手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