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A cappella在香港

(此文寫於今年的a cappella festival完結後,但因某些原因拖到現在才發表。行文目的志在給不多了解a cappella為何物的人的一篇introduction。我願用歌聲、用文字推廣a cappella)

A cappella是意大利文,指在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情況下,純由人聲演唱的一種表演,通常是以小組形式合唱,由四至十數人組成,可以是全女班,可以是全男班,也可以是男女聲混合。

這種表演在外地如美國發展歷史較長久,已經孕育了不少高質素,在國際上打響名堂的表演團體,相對之下a cappella在香港的發展較遲,大眾普遍對它的認識不深。不過近年a cappella發展迅速,這很大程度歸功於香港青年協會和一班有心人的努力,特別是近年舉辦的國際無伴奏合唱節,給本地及世界各地的無伴奏合唱小組提供表演和交流平台,以及為學校進行工作坊,向年輕人推廣。

除了香港青年協會的推動外,還有幾個因素令a cappella得以發展迅速。第一是它的起動成本低,要成立一隊無伴奏合唱小組,基本上只需要幾位熱愛唱歌的人便可。它不需要什麼特別昂貴的器材,技術門檻也較其他的表演形式,例如室內樂為低。第二是練習場地要求較低,不像玩band的需要一間band房,玩a cappella的只需要一間房來練習,有時候在其中一位組員家中練習也不是新奇的事。此外,無伴奏合唱小組在香港不乏演出機會,很多機構如商場經常舉辦活動,邀請表演團體演出助慶,特別是聖誕節、新年這些節日,是「街show」旺季。如果有人脈關係的話,甚至有機會為歌星伴唱,和他們同台演出。這些因素都有助a cappella的發展。

目前很難準確地說有多少隊本土無伴奏合唱小組,不過最活躍的必然要數香港旋律(Hong Kong Melody Makers) ,在得到香港青年協會的支持下,他們甚至以「香港代表」的身份到外地演出和比賽,並屢獲殊榮。而其他的團體,例如老牌團隊姬聲雅士(Gay’s singers) 和一眾從各大專院校組織出來的無伴奏合唱小組都時有演出。就風格而言,現時的無伴奏合唱小組多行pop的路線,就是將流行音樂重新編曲,用a cappella的方式演譯。基本上是由一名組員負責唱主音(melody) 、一位負責低音部份(bass) 、一位負責用口技(vocal percussion)模仿敲擊聲、其餘的負責和音部份(harmony)。除了唱歌之外,他們也會考慮視覺上的表演,如在表演時加入各種動作甚至舞蹈,也注重與觀眾的互動。

因為多數的無伴奏合唱小組都是走pop的路線,所以青協辦的a cappella音樂會也越來越有pop show的味道。不過話說回頭,經過幾年的努力,青協辦的音樂會除了越具規模,也有更多的本港團隊參與,令聽眾能認識更多的「本地薑」。然而,有份參與今屆「無伴奏.新感受」青年音樂會演出的本地合唱小組都是有機構在背後支持的,例如香港旋律有香港青年協會支持、Music Shake是從西貢合唱團分拆出來。這反映出沒有「背景」的獨立合唱小組在發展上存有困難,由於難乏資源和以業餘身份組隊,他們難以有系統地發展及演出。雖說現時有香港當代無伴奏合唱協會 (The Contemporary A Cappella Society of Hong Kong) 充當中介角色,為各個無伴奏合唱小組服務,但是還有很多小組只能依靠「邊接job邊唱」的方式運作,長此下去實難有大作為。

在今屆青年音樂會上,日本代表V.I.P.介紹他們的運作模式雖未必能套用於香港,但頗有參考價值:他們屬於當地的一個機構,是機構屬下百多隊無伴奏合唱小組的其中一隊,他們要經過面試才能外出表演。簡言之,這是集中資源,由一個機構集中組織、推動a cappella的運作模式。

A cappella在香港的發展方興未艾,還需要時間來提升整體水平、氣氛和認知。香港青年協會在音樂會的場刊上說準備成立無伴奏合唱中心和繼續舉辦無伴奏合唱比賽,這正正是一種整合資源的形式,可見現時正朝這方向發展,相信假以時日,a cappella能在香港可成為一種音樂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