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身份」與「身分」

  世紀之交香港的「身份──身分」之爭(或更多加減偏旁字之爭)顯然是一個政治議題,而不僅僅是習慣用法的爭論。然而,如陳雲把「身份」說成「強調公民權利」,「身分」「強調公民義務」,則是從何說起?殖民地政府用「身份證」,恐怕只是俗用,不至於開明進步到在這字詞上要給香港人公民權利吧。

  Identity強調的到底是「權利」抑或「義務」,端看你如何論述,又要達到什麼目的。不管權利義務,尊卑貴賤,上下高低,都是可以不斷延伸與附會的價值論述,與「分」或「份」之用無關。以為「身份」表示「我有份」,「我有話事權」,是把「份」作「有份」解。然而「分」字本來就有「整體或全數中的一部分」之意。《現代漢語大詞典》「分」條,即有「部分」、「有分」之義,如《百喻經.二子分財喻》:「二子隨教,於其死後分作二分。」或《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將賊人車輛財帛,打開分作三分,一分散與市鎮人家,償其向來騷擾之費。」這都是古用嗎?好吧,且看沈從文《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我們試去水邊照照看,就知道這件事我們無分了。」並非如陳所言,「份」才是「有份」之義。為了強調「中國我有份,香港我有份,這家公司我有股份,我有份話事」,而說「身份」優於「身分」,甚至「身分」是把「人」權奪去,則是政治先行,未免穿鑿附會了。

  至於說粵語「音調豐富」(相對的是普通話「音調貧乏」),能從音調辨別「身份」和「身分」的差別,恐怕也是誤導。查多本粵音字典(如黃錫凌《粵音韻彙》、李卓敏《李氏中文字典》、周無忌、饒秉才《廣州話標準音字彙》等),「分」有fan1與fan6音,「份」則讀作bin1(同「彬」)或fan6,並無「份」讀如「粉」之說。「身份/分」讀作「身粉」,屬口語裡常見的變調現象,非「份」字專屬。

  陳雲的《中文解毒》與《執正中文》都有其政治議題,諷刺港府高官的蹩腳中文與大陸的洋涇濱翻譯中文,都一針見血。保育方言,我舉腳贊成。然而,要踩普通話(它基本上也是北方方言)來撐粵語,把粵語的優點無限誇大,把「身份」無限上綱,我不同意。最近的撐粵語運動,表面上是官方語霸權壓制方言,地方起來反抗這麼一回事,似乎有一個統一的「地方」,一致的「粵方言」,實際上這地方的粵方言本身也充滿矛盾與張力。今日的所謂廣東話、粵語,廣東、廣西以至粵北一帶一般稱為「白話」,指的是省城內通用的語言,它在華南地區也是霸權(香港就更不用說了),相對弱勢的是順德話、東莞話、四邑話、圍頭話、客家話等等。要保育方言,我們面對的,恐怕不只是官方霸權,不只是與地方簡單地對立起來的中央而已。

陳雲的〈香港人的身份,大陸人的身分〉見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8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