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舊約先知的政治表態與游行示威

參以賽亞書20章1至6節

經文背景是712BCE,亞述攻陷猶大的鄰國非利士的城巿亞實突,就是701BCE亞述圍攻耶路撒冷之前的11年。先知以賽亞是反對猶大國要與埃及結盟的外交政策的,所以他以不穿鞋及衣衫不整的形態去游行示威三年。先知是以這種打扮在耶城內示威,對君王希西家表態反對其外交政策。以賽亞書20章4節說:埃及必會敗亡於亞述的手之下,而這個外交政策會引至亞述攻擊及戰勝猶大國,所以先知以上述的打扮來扮演埃及因戰敗而被擄受苦的人民,當然這亦暗示猶太人將會有相同命運。

首先,我們可以從早一點的背景去了解先知的行動。希西家王的父親讓亞哈斯王是臣服於亞述帝國的,他把亞述的偶像也迎回耶和華的聖殿內供奉。亞哈斯是引狼入室,以敬拜亞述偶像來表達效忠宗主國。亞哈斯駕崩後,希西家反其父之道而行之,潔淨聖殿,掃除一切偶像包括亞述的偶像,這些行動當然會激怒宗主國,亞述亦會視猶大國背叛帝國。希西家知道亞述必會興兵進攻猶大國,所以他的政治策略便是要與埃及結盟,作為背叛亞述的籌碼,寄望可與埃及合作對抗亞述。

先知以賽亞從耶和華的默示(19至20章)裡,知道埃及必會淪亡於亞述的手下(在663BCE亞述攻陷埃及首都底比斯(即那鴻書3:8的挪亞們)),上帝感動以賽亞反對這個外交政策,因為猶大國不與埃及結盟,亞述可能因猶大國太弱小而不會興兵進攻猶太;相反,猶大與埃及結盟剌激了亞述的政治神經,引來帝國的自衛本能,因而興兵侵犯猶大。另一方面,埃及亦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先知稱埃及為「坐而不動的拉哈伯」(30:7),意即是外表威猛,但有事發生時,卻不能行動,即廣東話所說的「得個樣」。

在28至31章,先知多次指出政治領袖包括希西家王不聽他的勸告,不肯放棄這個外交政策。28:14及22,先知指責這些領袖是褻慢人,即是他們曾譏笑以賽亞,說他的政治立場是無知的,說先知不懂外交及政治的波譎雲湧。先知以賽亞在當時已是事奉猶大國多年,希西家是他所服待的第四位君王,即是說他是四朝元老。雖然以賽亞是知名及資深的先知,但君王卻沒有聽先知的說話,繼續搞其祕密外交。先知以賽亞因無辦法可以直接說服君王,所以以街頭劇的模式公演三年,來向民眾表達其政治立場,希望以行動影響民眾,再籍民眾向君王施壓。作為民眾,先知預示自己會被擄,當然會害怕吧!這種害怕的情緒當然會對政治當局構成壓力。

但從經文來看,先知的行動是失敗的。首先,去到701BCE兵臨城下,亞述的使者指責希西家不要指望埃及的救兵(36:6),看來希西家在這11年來並沒有放棄與埃及結盟的外交政策。另外,在30:9,先知指責百姓為「悖逆的百姓、說謊的兒女、不肯聽從耶和華訓誨的兒女」,這樣看來,民眾沒有相信先知的警告,反而相信君王的說詞。民眾可能相信了政府的廣告呼喻,把先知列為「激進份子」,把先知徹底邊緣化了。

回到今日,我會承認以上的釋經是有一些我個人的推惻,但我的推惻並不影響先知以賽亞是為了一個外交政策而「苦行」示威三年的這個事實。

在過去大半年,香港有一些基督徒站了出來,參與了反高鐵、五區公投、全球祈禱日、623立會門外集會反對民主黨方案等等社會行動。在教牧界有不少有地位的牧者撰文指責這些行動及信徒是行動激進、不包容不同政治立場、不愛仇敵、論斷人,不能欣賞有人願意與帝國霸權或宗主國溝通談判的苦心等。當這些長輩以各種屬靈理由去「教訓」這些行動者及信徒的時候,我想問:「你們有沒有想到他們可能是今日的以賽亞呢?」

他們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們關心窮人,不願菜園村受各種政經勢力欺壓、他們希望節省669億,去興建公屋居屋,來解決窮人基層的住屋就業問題。

他們支持公投,是要拆除特權,讓香港更公平公義,讓不去立法會開會的議員不再當選下去,讓零票自動當選的議員消失。

他們默然地進入全球祈禱日的會場,隨後貼上關心大陸維權人士的標語,是希望其他弟兄姊妹也可以知道這些人士的苦難,讓其他基督徒醒覺在大陸有人受政府欺壓,從而讓其他基督徒可以為這些受苦的人祈禱。

他們指責民主黨的決定,是因為相信遵守承諾是作為人類的基本道德,發覺有人違背原先承諾而不肯承擔,想以指責來喚醒其他民眾的道德良知。

我不敢說這些行動者及信徒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對的,但他們真的沒有可能是今日的以賽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