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媒體狂歡背後的社會疤痕

媒體的屬性決定了每一次媒體的「狂歡」背後一定是社會的傷悲,從四川汶川地震到青海玉樹地震,從毒奶粉到「地溝油」,從校園屠童案到富士康跳樓事件,莫不如是。然而,若一件缺乏如此「新聞性」的普通新聞,最終也能發酵成各路媒體關注的焦點,則一定是其中的某些元素觸碰了當下社會的疤痕。

麻疹疫苗注射引發熱議

近日引發中國媒體關注的麻疹疫苗注射風波便是如此。9月2號《新京報》的報導稱:「9月11日至20日,我國將統一開展一次以8月齡至14周歲兒童為主要接種對象的強化免疫活動,範圍覆蓋全國所有省分。無論既往有無麻疹疫苗免疫史及患病史,凡無麻疹疫苗接種禁忌症的兒童,均接種1劑次麻疹疫苗」。其實早在7月末新華社就報導了此事,當時並未引發關注。但這一次消息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卻成為媒體和公眾的熱議話題。

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副主任王月丹在博客中指出這種強化免疫接種的危險性,他認為衛生部並沒有認真評估風險,在沒有做詳細的血清學研究報告、和野生毒株與疫苗株交叉反應報告的情況下,就盲目大範圍接種,會帶來極大隱患。且按3%-5%的孩子注射後會出現發熱等不良反應計算,北京的200萬兒童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會有6-10萬,而北京兒童醫院的最大門診量不足1萬。

毒藥的謠言在網路蔓延

與此同時,一則消息在坊間流傳。據《法制晚報》報導,有市民接到手機短訊:「緊急呼籲各位家長慎重考慮馬上進行的一億兒童額外疫苗注射要求,這批美國贈送的產品完全可能是慢性毒藥」。此消息在網路迅速蔓延,最終變成此次注射是「美帝國主義借WTO殘害我中華民族的陰謀」。

接下來,各大媒體開始忙著闢謠。CCTV、新華社、《中國日報》均在第一時間發布衛生部的通告,稱此次麻疹疫苗均為國產,且質量有保障。而這種短時間內強化免疫的方式可以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阻斷病毒傳播。

在新華網、鳳凰網、新浪等網站一篇來自《新華每日電訊》的評論受到編輯推薦,這篇名為《麻疹疫苗風波:憑空瞎猜與造謠何異》的文章稱不負責任傳播謠言的結果,會動搖人們對接種疫苗的信任,帶來不必要的衛生風險。身為醫生的作者認為,媒體和民眾該有社會責任感和自律精神,「不但不應該製造那些停留在憑空想像中的疫苗謠言,也不應該在根據不足的情況下去複製與傳播這些謠言」。

少有媒體分析謠言形成

雖然有《南方都市報》的評論指出謠言背後的信任危機:「麻疹疫苗的謠言之所以能夠流傳惑眾,和當下品質安全問題頻發的嚴峻形勢有關,更與疫苗接種的信任危機相連。從毒奶粉到『地溝油』,從『瘦身鋼筋』到竹簽墊塊,一系列品質事件的發生,讓公眾的脆弱神經不堪重負。」但和對謠言的批判相較,卻少有媒體分析謠言產生的社會因素及其合理性。

謠言作為「弱者的武器」,如社會學家Tamotsu Shibutani指出它是一種「集體交易」之後產生的「即興新聞」,是「一群人智慧的結果,以求對事件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而在中國,官方壟斷了訊息傳播的權威性,於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傳播的謠言,永遠都是「捏造」、「挑撥」和「誹謗」。

但無論官方如何闢謠,在衛生部和疾控中心對疫苗質量信誓旦旦的承諾,和眾媒體對謠言的批判中,公眾還是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在各大門戶網站做的「您是否願意孩子參加此次強化免疫接種?」的調查中,有逾80%的網民選擇「不參加」。

(刊於今日台灣《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