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茹國烈:誰想當藝術行政人

【文化論政】茹國烈:誰想當藝術行政人

政府宣布投入一億五千萬培訓藝術行政人才,實在令整個行業為之一振。這大概是歷來在這方面最大手筆。既然這筆鉅額投資是為西九作支援,我希望從西九的角度看看人才從那裡來,藝術行政是一個怎樣的職業和怎樣培訓。

西九文化區雖然經歷過去十多年的反覆,雖然要再等幾年才陸續落成,但至少在一般市民印象中,已清楚文化是政府的重點投資,多少改變了一般人認為藝術文化得不到重視的印象。我看到,在過去十多年,各大院校都開辦了多了藝術和藝術管理課程。開始時大部分是面向在職人士的自資課程,近年,開始有院校開設政府資助的大學本科課程。報讀的人也不少,顯示很多人對這行業有興趣。

除了對西九的憧憬,社會上「創意產業」這個概念的流行,把藝術行業和娛樂行業,設計行業包裝在一起。前者把藝術的光環借給後者,後者把金錢的外衣借給前者。令這行業看起來相當吸引。全球各城市都爭相以文化品牌來包裝,今天媒體上的英雄不再是科學家和工程師,而是「創意產業」內各位品味創造者。雖然與實際情況有一定距離,但這種概括的印象,多少令今天的中產階級父母,都不會反對孩子唸一些非商業的科目。種種原因,都令文化藝術變得吸引。

幾年前我在藝發局工作時,在藝發局網站上開設了一個job market,鼓勵各藝術機構把招聘廣告貼上來。每天上面的空缺都有約十個,實在不算很多。近年行內的職位是有所增加,部份來自商業機構例如商場,也有少數來自私人基金會,但由於整個行業主要仍是政府資助帶動,沒有政府大量加錢,能開的新位始終有限。雖然社會對藝術的態度改變了,但藝術行業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產業化仍只是一個概念,事實上沒有發生。在可見的將來,在表演藝術方面,我看見會有職位的增加,但看不見有很多藝術團體的增加。有「開位」,無創業,這是一種靜態的增長。

藝術行業其中一個特色,是工資偏底,這是資助為本的行業的本質。畢業頭一兩年還可以跟商界比,三四年後就已經被拋離。除非不愁生計,否則人才都被商界挖去,流動性很高。在這行業五六年後留下來的人,大底是適應了,流動性就比較低了。行內中高層的職位實在不多,晉升機會亦不多,入行十年後,大多數人明白,要等上層的離開崗位,自己才有機會。藝術機構規模不大,幾十人算大的了,最高級的通常五六十歲,最低的二十出頭,中間最多只隔兩個層級。年輕的人才數數手指,實在是有點灰。這多年來,我看見多少人投身這行業,前仆後繼,等,忍,找尋,進修,再等。年年掙扎要不要轉行,原因是,他們看不見希望。

藝術行業是小眾,藝術行業要靠資助,這並不是香港特有的事。香港的特點是:行業規模實在小。香港藝術行業另一個特點是,大部分行政人員職位是在終身制的工務員系統裏面,這令行業的流動性非常地低。我很羡慕澳洲的同業,台灣和歐洲的朋友,他們可以很自然方便的去另一個城巿工作,同樣的法律,同樣的政府,同樣的文化,他們轉工的選擇很多。現在國內也發生了,畢業後就往外跑,不同的省巿都有機會。香港實在是太獨特了,工作環境和文化和國內國外,太不同了。縱然和國內交流頻繁,但跨境轉工從來都是例外,從來沒有常規化。這方面,我至今仍未看到有突破的一天。

人人都其望西九會改變香港的藝術生態,我認為起碼在量方面,西九會為這行業新增很多職位,提高流動性。一定能為這行業留住人才,增加創意和活力。在籌備和策劃的階段,西九最需要的是資深的人才。到開幕前,我們會需要很多初中級的同事。但是,西九不應只是「開位」式的在量方面的投入。西九要為這行業提供創業的機會,為新興的藝術團體提供發展的平台。

講到底,藝術是以人為本的事業,我所說的藝術行政,或者藝術管理人才,他們的工作不應是「行政」和「管理」藝術。一個優秀的藝術行政人員,他其實是負責領導所屬的藝術團隊。他應該擁有以下的能力:

創新方向的能力:創意不單在作品中,藝圑的定位,節目的策劃,正正需要創造力。
閱讀環境的能力:理解政策,審時度世,了解藝術在社會的角色。
欣賞藝術的能力:要知道甚麼是好作品,甚麼是壞作品。因為每個行政決定都牽涉藝術。
推廣說服的能力:要能用一般人的語言推廣藝術,成為藝術的傳道人。
行政統籌的能力:這是執行力,是行政工作的核心。
教育訓練的能力:培養觀眾,訓練團隊,行政人需要是好老師。

以上的各點沒有課程能教,都需要邊做邊學。未來十年,應該是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人人都說要找人才,要培養人才。我認為,人才都已經在大家身邊了,培養人材的最好方法,是給他能發揮的工作,讓他看到未來。

給他希望。

作者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3年3月1日

本欄逢周五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