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楊雪盈:八十後藝術畢業生的夢與業

【文化論政】楊雪盈:八十後藝術畢業生的夢與業

畢業於本地著名學府,受過專業的藝術訓練,一班二十多個同學之中,能「出產」幾個「藝術家」已是相當難得的事。在學期間,耳聞目睹的是巨星級藝壇前輩的發迹史,伴隨著虛無飄渺的西九夢,藝壇彷彿機遇處處,生意盎然。加上八十後的先天條件,似乎「萬千寵愛在一身」,大家更有勇氣去追尋自己的理想生活。

然而畢業兩三年,這些不(能)以創作為謀生技巧的十多人又何去何從?

最憂慮工作室加租

J家境尚可,父母皆有工作,生活壓力不算很大,但至少希望能自給自足。她一直活躍圈內,畢業後參與過幾次聯展,但不以作品為收入來源。純粹覺得,可以繼續創作是很幸福的事。她對圈內各種職業感興趣,覺得自己也許可以試試與藝術相關的全職工作,便在一家畫廊工作了數月。期間雖常有機會接觸到圈內人,但幾乎沒有私人時間,尤其佈展期間,每每加班至深夜,隔天還是需要一大早報到。J摸清了自己的喜好(或是底線),她想成為藝術家,延續大學時的創作生活,無意糾纏於忙碌的工作及複雜的人事關係,毅然請辭。現在與幾位朋友合租工作室,每人每月租金差不多二千元,主要以兼職教畫和接一些攝影、設計的散工來維持生活。

J最大的憂慮是工作室加租及收入不穩,她一直希望能與朋友在工作室開班授徒,同時創作,但要兼顧經營教室及其它林林總總的工作,現階段實在不勝負荷,只得集中解決當下的生活所需及租金便於願足矣。在同一圈子中,選擇這樣生活,對未來懷有類似憧憬的畢業生,不勝枚舉。

不想違背自己而活

Q是家中獨女,家境與J類同。作品雖然不錯,但個性內歛的她從不刻意經營。畢業後在一間製作公司做個小職員,月薪區區數千,因同事之間相處融洽,又能容忍她不少的遲到紀錄,倒也待上差不多一年。

在此期間,Q也跟朋友夾租工作室,每月千多元左右,卻甚少使用。一星期工作五至六天,計上交通時間,每天除去十多小時,耗盡精力,即使想要創作,現實情況也不太許可。這幾乎是兼有正職及工作室的「通病」,工作室主要用作放置舊作品及在學時的用具,讓自己一直覺得有地方可以創作,但最後能堅持的卻屈指可數。

生活雖然安穩,但每晚帶著遺憾睡去,醒來又繼續為口奔馳,Q覺得再這樣下去就「一世」了,在一切尚有轉機的時候,她很想試試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她遞上辭職信、退租工作室,轉而考慮在家也能創作的媒體,報讀了一個新開的媒體進修課程。需要安全感的她還是希望能有一份全職工作,可準時下班、收入固定,工餘時亦可創作及上課。但她斷斷續續嘗試過好幾份工作,每次也做不長,Q對上司的過份要求不能唯唯諾諾,對無理制度亦不能視而不見。雖然不理解,但卻欣賞有同事可任上司「予取予求」,在商業社會中很稱職地工作。但這個並不是她,違背自己活著比窮困還要痛苦。而創作方面,她只想靜靜的做,不管作品是否有價或展出機會,對她來說,純然是一種生活需要。雖然曾放棄了工作室,但卻赫然發現,要再建立一個門檻卻變得比以前高。現在身處於現實和理想的夾縫中,感覺「兩頭唔到岸」,希望能找到一份與媒體相關的工作,還不至於離理想太遠。

以當公務員為目標

N很早已經「認命」,畢業前聽系裡的職員說,很多我們的畢業生,起初幾年堅持創作,到處打工,到最後也不敵現實壓力,幾年後才開始全職工作,已落後不少同齡人。她聽著心驚,想到自己的作品在班裡並非最出色,也無意成為藝術家,便早早把畫筆束之高閣。

N媒體公司工作了大半年,起薪點一萬左右,是八十後大專畢業生的「公價」。雖然不多,但至少收入穩定又自給自足,對人對己也有交待。加上正準備結婚的她,比起同班同學好像都踏實一點。但她最想做的,其實是博物館或藝術行政工作,可惜寄出多封求職信都石沉大海,後來有人對N說,這些機構要的多是從海外名牌大學或是已有哲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像她這種區區本地學士是「癩蛤蟆想食天鵝肉」。最打擊N的,是在一個藝術行政的見習生招聘廣告中,看到僱主的最低要求是「擁有商科學位」。原來,連專業的藝術工作也不甚歡迎藝術系的畢業生!

N正兼讀一個藝術管理文憑課程,長遠以成為公務員為目標。她看準公務員上班時間穩定,假期多、人工高,這樣就可以有很多時間從事業餘創作了,在此之前,她不會多想。而課程是否被認可,N其實也相當懷疑,但增值自己卻令她覺得好過一點。看似有了一個安全的位置和清晰的方向,N也未免慨歎,面對職場上複雜的人事關係,率真的N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卻只能將就。

近幾年,像J和Q的一樣,沒有正職,到處打散的畢業生似乎越來越多,即使有心找有一份穩定工作,他們的出發點卻從不安份。有人堅持以創作為生活基調,過另類生活,但誰都不知道這狀態能維持多久,但肯定這是在燃燒自己(甚至家人)的資本與青春,所以只能「試水式」探索自己的前路與價值,並承受著隨之而來質疑與壓力。

另一邊廂,N想單純以藝術這專業作為藝術行政的入職條件,又充斥了同樣的無奈與不切實際。站於行政立場,在應徵者當中挑選條件最好的乃人之常情,但坊間以文創產業為賣點的課程多得令人眼花瞭亂,到底能否「種瓜得瓜」,N只能以自身當白老鼠。或者我們從不該期許畢業後會從事與所修專業一樣的工作,但在這機遇消息充斥各處而難辨真偽的時代中,藝術畢業生的路要怎麼走,似乎不僅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作者為香港文化監察成員

文章刪節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3年3月22日

本欄逢周五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