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公民社會:相聚於風起雲湧時

公民社會:相聚於風起雲湧時

強颱風尤特襲港,城內吹起一片追風熱潮。無論是「追風拎」還是純粹想知有沒有打風假的普通市民,一再又相聚於風起雲湧時。小吉不是專業風迷,但也算是地台(地下天文台)常客。每次打風,大家總會不約而同在各大相關的討論區、聊天室出沒。雖然風暴強弱或其預測路線都會影響參與討論的人數,一些核心成員卻是會在風暴來襲的時候,貢獻有說服力的數據分析。

氣象萬千,各地參與氣象分析的民間組織不少。香港地下天文台可說是本地最為人知的持份者。就像這次尤特的案例,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專頁就在颱風影響期間(不足一星期),新增了約一萬個粉絲,talking about this數值也提高到接近8千。這不但證明了市民對風暴消息的關注,也反映出市民在熱帶氣旋分析的參與熱度。無法否認的是,討論有非學術性的成分(舉例:詢問熱帶氣旋警告發生的時間、要求颱風採取貼近香港的路線、李氏力場)。去蕪存菁之後,當中還是有相當成分是認真分析數據、平心而論天文台的安排。

在電腦前追看風暴消息,特別讓我有一種很有力量的感覺。我們只是一般市民,仰賴網路發達、資訊公開。本地和境外的圖表、數值大多都是開放給公眾查閱。即使我們沒有專業的儀器取得獨家數據,但都能夠從不同data source比對參考出有相當價值的定位和預報。因為數據來源不一定是本地,往往能作為官方報告以外的對照,甚至提出質疑。官方發佈本身也偶然會出現數據和新聞稿上的文字表達的歧義,民間追風者藉著他們對氣象的知識和經驗,指出官方資料的自相矛盾或有違邏輯之處。小吉不是覺得能夠挑戰權威就很爽,而是作為這城市的持份者,我們有開放的渠道取得raw data,有相關學術知識的人願意分享、交流,並努力地維護討論質素(看這次地台竭力打擊李氏力場的討論就知道),讓艱深的學術流通於民間。作為小小的個人也得到更多不同角度的資訊,在客觀條件容許下作一定程度的分析、觀測,令官方機構因著民間的監察和參與,報告更小心謹慎,工作更臻完美。

小吉很欣賞各大氣象機構公開資訊的勇氣,更佩服追風者多年以來從民間監察的角色,分析、分享、參與討論的默默耕耘。當下小吉在想像:天文台跟其他政府機關一樣,都是服務市民的組織、社會的公僕。要是我們能將這一份理性分析的專業、主動介入的熱情融入到社會上不同範疇,我相信我們的城市會變得更好的吧?

圖片來源:香港地下天文台Facebook
原文連結:http://movingfromhere2there.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