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聾人文化──聾人「賺」了甚麼?

在我們所熟悉的聾人圈子裏,常常聽見「聾人文化」一詞。許多人都在談,但很少人真正了解其意思。這很難怪,因為香港仍沒有人真正認真地做聾人文化的研究,以找出其內涵。我們只能參考外國學者的說法,以下內容,是來自美國嘉路達大學的,是否能應用於香港情況,仍是未知之數。

「半滿」、「半空」

正如一杯水,樂觀的人會說「半滿」,悲觀的人會說「半空」。我們常常說聾人是「聽力損失」(hearing loss),忘記了作為聾人也有其優勢,是以學者提出了「Deaf gain」一詞,來抗衡英語中hearing loss的負面印象──聾人不是「失去」(loss)了甚麼,相反,他們是「賺」(gain)了──一些我們主流社會沒想過的東西。

聾人的認知優勢

我們從研究知道,從小只用眼睛的人,能靈活地運用視覺,聾人的視野比健聽人廣闊,對人臉、表情、事物的位置、顏色、方向的記憶力較強。學者也正在研究如何運用這優勢來教導聾童,他們的腦袋確能做到一些我們健聽人沒法做到的事。

手語──聾人的語言

手語是真正的語言,全球多年來的研究已證實了這一點。每一個語言,都反映了該民族的思維和辨識世界的方法。全世界現有七千多種語言,而有906種正在消失中 (http://www.ethnologue.com/world)。每一個「死掉」了的語言,都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思維、學問消失於世間。手語是視覺語言,當然也反映了聾人看事物的方法。在這個講求「多元化」的社會,我們當然希望聾人的語言可以保存下來,傳承下一代。

聾人藝術

這包括了聾人電影(其電影語言自成一格)、戲劇、繪畫,甚至是手語詩──這有別於香港人所熟悉的「手語歌」,手語詩無需配合音樂,是聾人利用手語的空間、視覺特點而創作的,是正式的文學。不懂手語的人是很難欣賞的。聾人群體也有其獨有的笑話、傳統故事,代代相傳。

聾人的空間

試想像一個全是聾人居住的村落,會是怎麼樣子?大概屋子裏所有桌子都是圓形的,學校的課室不會有一排排椅子,而是圍成一個圓圈,交通工具的座位也一定特別設計,讓乘客可以邊坐邊看見對方。還有光線──聾人對室內光暗度非常敏感,要求特高。外國甚至有研究中心專門探討聾人的空間(Deaf space),向聾人學習,提升一般的建築、環境規劃。

消失中的聾人文化

以上幾點,簡單介紹了聾人擁有的優勢,讓我們人類欣賞到不同的人的能力。近年,人工耳蝸日漸普及,有學者研究如何除去「聾」的基因,還有融合教育,以致聾人人數逐漸減少,手語日漸消失。因為我們總覺得「聽到」比「聽不到」好,「健聽」是正常的,「聾」不正常,應盡力避免。故此,「聾人文化」顯得格外重要,Deaf gain的概念正正是挑戰這種「健聽主導」的想法──你以為我們聾人缺失了甚麼嗎?正好相反,你們健聽人才失去了聾人世界的種種美好。那麼,究竟聾人有沒有權繼續生存?沒有聾人、沒有手語,我們人類會不會損失了一點甚麼?

參考資料:

Bauman, H.L., Murray, J. (2009) Reframing: From Hearing Loss to Deaf Gain. Deaf Studies Digital Journal, Gallaudet University. (http://dsdj.gallaudet.edu/assets/section/section2/entry19/DSDJ_entry1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