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三島由紀夫自決之日》—現代版唐吉訶德

《三島由紀夫自決之日》—現代版唐吉訶德

這套電影,若果執導的是石原慎太郎,或未必引起人多大興趣。但卻是若松孝二的遺作,對政治有點知識的你,卻怎也吸引到你描一下,因為簡直是火星撞地球 – 片頭那大星加步槍的標誌,看得出若松到去前也是左仔,但電影主角三島由紀夫,卻就是個大右派。電影所講其於防衛廳自殺一事,對日本右翼而言,重要性是等同於耶穌殉難。

多年前就聽過,若松是有意拍個基於「七生報國」之念,而為天皇殉節的少年之故事,怎料這原來是《三島由紀夫自決之日》 (The Day Mishima Chose His Own Fate) 的開場白。原本若松若是虛擬一個故事來反右反軍國,這也並無不可,但若是詆毀醜化一個已去的人來宣傳自己的理念,卻實非君子所為。表面看若松也不像是此等卑劣:飾三島的井浦新,其一步步所走向的自殺之路,雖不叫鼓動人心,卻也不見演得像滑稽鬧劇,最後的剖腹,只看其面容仍看得一代男兒的剛烈。但始終若松和三島的立場是大異其趣,難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再細看有甚麼表揚實貶之處。

不否定若松有本事取更多的資料,只是以小弟有限所知的,此電影似故意對三島最後之路的刻畫有所偏差,從而對其有所貶抑。

三島的自殺主因,據知就是因意圖鼓動自衛隊員發動兵變,卻換來眾隊員之嘲笑,極度失望下才自盡。電影卻是告訴大家,三島和森田必勝等去自衛隊總部就注定要去死 - 森田告訴三島看到赤軍劫機的消息:「我已有足夠死念了!」於是便開始他們的計劃。最明顯的是,三島與森田等三人駕車到自衛隊總部講到明:「三小時後,我們便要去死。」

若鼓動兵變失敗不是關鍵之因,那三島決意自殺之因何在?當然你或會「提醒」三島沒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另一主因,但諾獎在電影裡亦只略略提及數次。有人說耶穌殉難不在於猶大的出賣,而只是其預先安排好以成不朽之計劃。引伸至三島,若松似是側面嘲弄三島的自決,實只是他自以為是,圖藉此神化自己的一場戲。

而三島在「自決之日」之前,本來就已加入自衛隊在內接受訓練,更組織楯之會,他更多次意圖藉左派暴動之時,趁機迫使自衛隊出動鎮壓。即使對三島而言,外來的共產主義,正是傳統日本之外敵,尸位素餐的警察官僚根本無法抵禦,唯有持武士道精神之軍隊才能作最後屏障。但頭腦不清楚的觀眾未必想到如此地步,而且當時就算暴動起來的左翼份子,也是日本的學生百姓,於是觀眾眼內的三島和楯之會,卻似是群圖用軍隊鎮壓人民奪權的野心家。

更甚者,電影大綱自說為重申三島的因「自己尊敬、自己犠牲、自己責任」之武士道精神而反軍國主義,卻另邊廂叫觀眾看其在鼓吹自衛隊高官趁機增進自衛隊之地位,更意藉鎮壓人民令自衛隊奪權,似又嘲諷三島根本言行不一致。

另邊廂,若松卻亦有一些「揭露」,配搭起來卻是抬高了三島:森田必勝等揚言前往北方四島宣示主權,但聽老漁民說會被蘇聯人抓走後便縮沙;曾說怎也與三島共到黃泉的三個學生,最後都活了下來,其中一個和三島妻作了個無言之結,他們就像三次不認主的彼德 - 人都是講就凶狠做就碌撚,唯有三島,最終還真的敢作敢為,不論他自殺本身是否可取,就井浦新表現的他,都會令其看得廣受人敬佩。

若排除所有陰謀貶抑論,假設若松只是依據事實而說,電影仍道出三島理想之不可為:左翼浪潮之高漲,右翼勢力相對下難以突圍,即使三島有種上台和左派爭辯,也要被噓聲送走;自衛隊官僚安份守己不敢多事之態,更是給三島的致命一擊。或在若松眼中,縱使立場不同,但三島始終是英雄,只是其是唐吉訶德式: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卻不切實際去單挑龐大的洪流,三島的自決,其實是被時代淹沒的悲劇。

原文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