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鄉村如何擺脫丁屋綁綑?

香港鄉村如何擺脫丁屋綁綑?

上圖是西沙公路旁一條建滿丁屋的鄉村,擷取自GOOGLE MAP。新界鄉村絕大部份都被丁屋發展騎劫了,現在幾十條位於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鄉村又準備大建丁屋了,我們有辦法擺脫嗎?

剛去了位於廣東從化流溪河國家森林保護區裏一條叫「仙娘溪」的偏遠鄉村,了解由政府支持的「生態鄉村建設計劃」。三位社工協助婦女組織民宿合作社,舉辦生態旅遊,並協助農民改以無農藥化肥方法種植沙糖桔。計劃實行三年,多了村民留在村裏謀生,不用再出村打工。

在愈來愈關注環境及食物安全的時代,像「仙娘溪」那樣的生態鄉村建設漸成常識。但在香港,常識總是不大管用──最近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爭議中,西貢白腊、海下,以及沙頭角鎖羅盤村民大談的「鄉村建設」,焦點竟然只是可以蓋多少幢丁屋!

「創建香港」根據審計署最新的報告推算,餘下54個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中,除了大浪西灣會被納入郊野公園,大部份有原居民村落的,都會以法定大綱圖規管發展。以大綱圖規管並不一定會帶來破壞,可是最新由規劃署制訂的白腊、海下和鎖羅盤三張大綱圖,卻無一例外地容許興建大量丁屋。荒廢幾十年,生態價值極高的鎖羅盤村,村民竟說十年內需要二百七十間丁屋。規劃署「落地還錢」,畫出可建一百三十四間丁屋的「鄉村式發展」地帶,已經算是在發展和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從村民角度,提這樣的要求是意料之內──丁屋早已成為新界鄉村唯一的發展模式和成功標準,眼見其他村的丁屋發展商早已賺得「盤滿缽滿」,「不包括土地」鄉村卻如蠻荒世界,逐漸被森林吞噬,當中的反差不可謂不大。村民想盡快大建丁屋,利益當然是重點考慮,但也是希望在新界原居民的圈子裏「爭取平等待遇」,不再被人小看。

隨便批評新界原居民貪錢破壞環境往往流於簡化,但尊重「傳統權益」也不等於接受新界「鄉村建設」繼續被丁屋發展綁架。一直帶着殖民主義的權宜心態面對新界問題的政府當然責無旁貸:它一邊廂任由丁屋政策尾大不掉,鄉村及周邊農地被粗放式發展破壞,另一邊只管郊野保育卻不管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間接造成大量「人為廢村」。

西灣村的環境需要保護,但它是一條鄉村,不應該一聲令下就被劃入「郊野公園」;同時間,白腊、海下和鎖羅盤也不應該容許大量增建丁屋。這幾十條「不包括土地」鄉村其實給予香港一個難得的機會,重新思考香港需要怎樣的「鄉村建設」。廿一世紀的香港,有沒有可能營造出不同於丁屋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生態鄉村」?政府有沒有可能改變只管郊野,不管鄉村的權宜習性,將「郊野公園」進一步發展成「鄉村及郊野公園」,把西灣和其餘的「不包括土地」鄉村都納入其中?

雖然沒有了大建丁屋的利益,然而被納入「鄉村及郊野公園」的鄉村,政府可以更主動協助原村民、保育團體及其他有心市民,度身制訂「可持續的復鄉計劃」,包括復修舊屋或增建限量的房屋(不再是丁屋,可以與香港的大學建築系合作,為每條村設計適合的環保房屋),以永續方式恢復周邊荒地的農業活動。政府對這些「生態鄉村」亦可提供特別政策,容許村民合法經營鄉村旅社及培訓村民從事相關的生態旅遊活動,以不同手段活化鄉村經濟。村民最終會明白,鄉村發展不止丁屋一途,生態鄉村建設可以引入更多資源和市民支持,令村落更團結、更成功,也更有面子。

當亞洲各地政府和民間團體都大談生態鄉村建設之時,有七百條「鄉村」的香港居然連一個見得人的個案都沒有。盼望這一輪「不包括土地」爭議,能助我們擺脫丁屋的綑綁,帶出新的思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