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你知道我在講「佢」嗎?

你知道我在講「佢」嗎?

圖為編輯所加

對於長期以來有很多球迷渴望見到的統一球員譯名一事,本人也有少少個人意見,誰知一寫就是兩千多字,希望大家不要覺得我太長氣,有興趣睇的我會多謝你,並歡迎發表意見,沒興趣睇的當然也沒所謂,反正真的太長太長,但本人必需強調,以下回應純粹屬於個人立場,而不是代表有線和足球評述員協會立場:

老實講,譯名如果有一天真的可以統一,那怕成真的機會是何等渺茫,我都是渴望見到的,因為說到底都是只想方便球迷吧。不過當中過程將會十分艱辛,如何令所有傳媒願意統一,而統一的方式是什麼,相信都會出現無限個「有排拗」的問題,要解決所有疑難實在很不容易。

首先,是「哪個譯法才是最正確和合理」這個永遠都爭拗不完的問題!現在各大傳媒對球員譯名的做法,可大概分為四大類別:(1)「以人名原語言發音為準」,例如萊斯(2)「不理什麼語言,全部當作英文翻譯」,例如亨利(VS安利)、卡斯拿斯(VS 卡斯亞斯)、祖亞昆 (VS 畫堅) 、馬素贊臣 (VS 馬素恩臣)(3)「就算原文是英文,只用傳媒最初誤會了的錯發音去稱呼球員」,例如碧咸 (VS碧琴) (4)以上幾種方法的混合體,或者任何其他方法。

上月中,香港足球評述員協會籌辦了一個名為「你知道我在講『佢』嗎?」的球員譯名研討會,會議上大家基本上贊成「以人名原語言發音為準」這種做法,這一步如果真的做得到的話,當然是最完美的。之不過,要做得到的話,過程必定超級艱難,甚至是接近不可能的任務,這個必需所有傳媒一齊願意同步改革及讓步方可成功(現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找齊各大電視台代表交換一下意見,已經極之極之不容易!!)。

以阿仙奴前鋒 GIROUD 為例,最初較多傳媒叫 「基奧特」,有線則選擇跟 「人名原語言發音發準」譯做 「捷胡特」,最後結果是有線很慘地被不少球迷圍插,最後有線為了方便球迷,結果更改為大眾比較習慣聽到的 "基奧特"。當然若果有一天(我只是說若果),所有電子傳媒願意同步更改為 "捷胡特",必定又會出現球迷不習慣/不喜歡的問題! 正如如果現在突然所有傳媒達成一致共識,把某某叫慣多年的球星改叫另一個跟原文發音更貼近的名字,即使背後的原因是多麼的有力,我相信大多數球迷都不會喜歡。

那麼「將所有語言夾硬當做英文譯」又如何?一來「跟原音才是專業」相信沒有很多傳媒工作者會反對,當做英文譯的話,又一定有很多「原音派支持者」強烈反對, 明明不是英文,又如何當做英文?不過可悲的是當有傳媒跟了原音去譯,又可能會有大堆球迷不喜歡這名字,因為覺得名字很怪!另外,一個姓氏動輒 2 – 20個字母,你該如何把此外語化身成為「英文」去「拆件」?哪個拆件方式最合理?肯定無人可答,因為本身既然不是英文,根本沒可能有一套 「把外語當做英文」的規則。

基於以上難題,那麼找個中庸之道: 「大家習慣了的現役球員名字不變,從今天起,初出道的球員名字全部以人名原音」去翻譯,這個或許可行性較高,但是世界語言何其多,我們是否有可能掌握到所有語言的發音,又是另一問題。那麼如果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等 「大路語言」就 「以原文為準」,阿拉伯文、瑞典文、捷克文或所有從香港人角度來看屬於 「偏門」的語言,則當英文去譯,又如何?個人來說並不反對,不過我不反對不代表其他人都不反對,這個「準則不一」的問題 ,肯定又是另一個「有排拗」的問題。

另外,世上球員何其多,同一姓氏重覆出現的機會實在好高,那麼如果現役的那個球員不是用人名原音翻譯,初出道的那位同姓球員又該如何處理?先不論初出道的那位球員跟現役那個球員有沒有血緣關係,我相信都會是另一個「有排拗」的問題!試問若果現役球壇上一大堆的「贊臣」我們都繼續叫「贊臣」,新出道的「贊臣」而本身該球員名字的母語 J 字是用 Y去發音的話,我們又是否統統改叫「恩臣」?或者部分球迷會接受,也更有可能出現的是:超過一半球迷都不太接受這做法。

再者,就算大家都用同一種方式去譯,都一樣會出現如「大衛雷斯VS大衛路爾斯」、「安達臣VS安達遜」、「奇法利 VS 湯卡華利」這些差異,哪個名字譯得較好?反正就是從外語文字翻譯過來,根本不可能有絕對的答案。

說了這麼久,我其實只想說:「任何方法都有其難處,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

個人意見,譯名沒有永遠的對,或永遠的錯,只有較多球迷習慣與較多球迷不習慣之分別(我說「較多」而不是「全部」,是因為不可能全部球迷都會一同贊成同一個譯名),不論哪種譯法,如果有一天所有電視台的譯名都是較多球迷習慣聽到的那一個名字,已經十分完美。

那麼如何令所有電視台的球員譯名,全部變成「較多球迷習慣聽到的那一個名字」?不如試試找所有電視台拿個「球員譯名 DATABASE」,然後再找一班有心人將所有球員譯名做個統計,然後少數服從多數,從此合而為一?但是做完統計後,又有誰可以有足夠影響力,說服各方面都願意「先讓步,後統一」?這個正是柏翹兄於12月2日蘋果日報撰文所說的 「為什麼要我跟你?」的「主權」問題,明明是「譯名」,即是「翻譯出來的名字」,即是任何譯法都總有人持不同意見的事情(上面已經很詳細地解釋為何有無限個「有排拗」的問題了),這個又不可能是香港政府的責任,那麼香港還有哪個機構或哪個團體能夠有此影響力,可以說服所有電視台都願意讓一步,然後「統統聽統計數字講」?

另外,若然工程太大,又有沒有可能先從「幾個主流賽事」做起?OK!當真的四大聯賽和歐聯等主流賽事都統一了名字,那麼每季每隊不斷有新球員不斷加入,所費的工夫是超級大而且並不是ONE OFF的工夫,是長期的工作,那麼又該由誰人來「長期管理」?每個機構自己管自己的一套譯名當然容易得多,但要跨機構去管理一套譯名,難度和所牽涉的問題自然多很多很多(人手/資源/不同機構對譯名有不同見解等),這個又是另一連串的問題!

當然,若果真的將不可能的任務變成可能,把電視台的譯名統一了,但是現在能夠影響球迷習慣的機構或媒體,還有對球迷影響力極大的賽馬會、幾份最多人閱讀的報章、足球雜誌等等,電視台統一了之後又如何感染到其他媒體願意跟隨?還是電視台統一了就大功告成,其他人理不理跟不跟,就隨遇而安算了?又,若果第一步不是先由幾間電視台入手,而是一次過召集所有不同類型傳媒的代表一同出席,一同探討,一同讓步,又是否可以做到?當然又是另一樣艱辛一億倍的事情了,試想想,以上的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如果再乘大一億倍會變成什麼的任務?真不好說,哈哈!所以真的十分衷心感謝會友方柏翹盡了這麼大的努力,去嘗試找各電視台的代表一起探討,無論最後結果如何,至少柏翹是走了第一步!SALUTE!:)

轉載自劉舜文FACEBOOK個人發表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