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問題是傳媒生態

問題是傳媒生態

李慧玲遭解雇,跟明報總編輯離職一樣,整個香港又掀起「保護新聞自由」的熱潮。因爲某幾個人離職,而令新聞自由受到打擊,這並且不是不可能,但是,單單幾個人離職就會失去新聞自由,我不得不懷疑這種「自由」到底有多穩固。

李慧玲被解雇並不是出人意表的事,看她在調職事件中的對抗態度,組織不視她爲眼中釘才奇怪(同理適用於伍佩瑩事件)。這是任何組織都有的特性,不是誰離開誰不離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是,這個社會缺乏有效防止這類事件發生的機制。像明報、信報、商台,如果讀者聽眾覺得它們的水平與操守不符合要求,他們就要放棄閲讀這些報刊和收聽廣播,轉向一些有水準的媒體,而這些有水準的媒體就可以吸納「受到打壓人士」。可能一些人會說,香港已經沒有其他選擇,政府連香港電視也容不下。我會問首先問,爲什麽香港人會閲讀蘋果日報和信報的名家專欄?是不是香港人根本就沒有能力去選擇有水準的新聞媒體?這是整個社會的教育與知識水平的問題。

第二,香港電視事件中,有多少人會細心的思考過制度問題?有沒有任何議員、政黨指責制度的問題和提出改革整個制度的議案?後一道問題的答案是沒有,沒有任何一位議員、政客能夠拿出一個議案出來,跟公衆説明問題,全都是在現有不合理的制度中要求作出調查。不提出制度改變,公衆又不明白核心問題,祇是單純的要求對香港電視發牌,難道香港電視取得了牌照就不會因爲組織利益的關係調離或解雇某些人?這是整個傳媒生態和制度的問題。

制度問題必須制度解決。如果以爲某幾個人必然不能離開他們的職位,犯了錯誤不能批評,就祇會賦予他們過大的話語權,他們慢慢就會認爲自己的説話就是真理,可以隨意歪曲事實。容許名家不受約束胡言亂語,然後多數人一致叫好的「新聞自由」到底有多自由,我真的不知道。至少,這種「自由」並不能提高公衆的思考能力,不能說它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要新聞自由有實際意義,傳媒生態必須要有合理的退出、進入和競爭機制。重點是整個傳媒行業的水平,沒有質量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或許,傳統媒體的連番風波會爲網絡媒體的健康發展提供激勵,但以目前的進展來看,我並不樂觀。媒體要有水平之外,公衆也需懂得選擇。

(圖為編輯所加)

原文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