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國際婦女節重提勞苦婦女

在國際婦女節重提勞苦婦女

上星期六(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國際婦女節起源自二十世紀初,紀念婦女對抗父權壓迫和資本剝削,為「麵包與和平」抗爭。自1910年社會主義第二國際 在丹麥哥本哈根會議創立國際婦女節起,前人已明確地指出性別主義和經濟剝削關係密切。

為繼承這節日的傳統,我們在上星期六與一些有興趣的學生和公眾人士探討了女性在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角色。我們觀賞了1995年的電影《女人四十》中,一位四十歲己婚職業婦女為照顧她患有老年痴呆病的外父而苦鬥的故事。她的情況充份地反映了香港對女性的父權要求以及缺乏支持女性的政策──而這情況由1995年至今並無改善。

婦女是社會最主要的家務和照顧勞動提供者,但她們的工作卻不被承認為勞動。然而,這些勞動對於維持勞動者的勞力卻是必需的,與在工作場所的勞動一樣,資本家需要它們才得以產生利潤。工作場所的勞動生產了商品和服務;而家務勞動則是再生產了勞動者的勞力。

我們的社會拒絕認承家務和照顧是正式的勞動,否定了至少半數社會成員的勞力和付出,使得全職家庭主婦無法享有自主收入和任何形式的退休保障。僱主能夠要求勞動者在固定的工資下長時間工作,自己則獲取鉅利,一大原因是勞動者存活所須的工作(例如煮食、清潔、補充日用品、照顧兒童和老人等)由無權力的婦女無償提供。換言之,利潤和財富的創造很大程度上建基於對婦女的剝削和排斥。

即使是「受惠」於工作自由的職業婦女,亦沒法逃離家務勞動。相反,全職婦女經常仍要負責家務和照顧工作,又或──在家境較好的家庭裡──以賤價聘用同是女性的外籍家庭傭工,在苛刻的條件下代她們進行家務勞動。把家務工作外判給另一名婦女,只是製造了剝削的連鎖,強化了女性無薪、無價值的工作的性別定型,亦無助於在家庭內爭取平等的家務負擔或在家庭外爭取平等的地位。

在討論中,參加者提到香港政府對家庭以至於婦女的支援非常匱乏。投放在老人和兒童照顧的資源極少,致令婦女經常要犧牲事業以照顧家庭成員,就如我們在《女人四十》中所見。參加者亦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驗,並認識到,雖然有個別例外的家庭盡力嘗試平衡家務和照顧工作,大多數情況下負擔仍然在婦女身上。

國際婦女節提醒我們,半數的人類持續受剝削和壓迫。我們要求香港政府停止私有化及削減社會福利,對老人和兒童照顧等重要的人類需要增加投資,並與婦女站在一起抵抗剝削和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