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媒體

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媒體

(荷蘭在線專稿)本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之後,中國媒體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始了議論世界範圍的“大躍進”。在中宣部增強外宣工作水平的要求和資金支持下,以新華社、央視和《人民日報》為首的中國媒體加大向海外派遣記者的力度。這一舉動對於讓國人更加了解海外世界的方方面面的確有重要積極的作用,然而,中國的一些媒體似乎犯了一個很重要的邏輯錯誤,認為向海外派遣記者就能增強本國的外宣能力,這就有些可笑了。

如果說央視和新華社的外語頻道和新聞頻道已經在海外落地,贏得一定的市場的話,《人民日報》等一些中文媒體的行動就明顯地落在了後面。畢竟要“增強外宣工作水平”,記者不僅要用漢字把國外的事情告訴國內,外宣工作更得將自己作為國家形像的代表,在駐外的舉手投足之間,向海外的媒體和民眾宣傳自己,宣傳中國。

以最近的馬航失聯事件為例,筆者看來,這是以《人民日報》為首的中國紙媒(包括其隸屬的新媒體)近幾年來遭遇的最大的失敗。其中的深層原因值得細細推敲,總結經驗,轉變思路,對今後中國媒體的發展,乃至“增強外宣工作水平”將有很大益處。

首先是技術水平上。事實上全球媒體差不多是同時得知客機失聯的消息,因此在拼速度報道事件消息之後,西方的媒體動用了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第一時間報道了北京、吉隆坡乃至越南的現場情況,有些媒體甚至動用直升飛機進行拍攝和運輸;反觀中國媒體,似乎除了北京有地理優勢首先到達機場和麗都飯店之外,海外的重要信息發布地都沒有記者在第一時間到達。當然中國媒體也可以以此為理由,要求中宣部繼續支持,向海外派遣更多的記者,但在目前這個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裡,如果僅派遣一名記者,是無法承擔突發事件帶來的全媒體報道任務的,更多的是需要技術精通、分工明確的專業團隊。

其次是信息獲取意識上。偏重“政治正確”,這是中國官媒“被迫”養成的壞毛病。政府願意通過官媒發布第一手的資料,那麼官媒的記者就樂得被動接受並報道這些信息,不再費力深挖背後的資訊背景,“不求甚解”似乎已成了中國官媒跑部委口記者的通病。事實上記者們都有過意氣風發的年輕時代,但在信息不對稱的大背景下,吃了太多的閉門羹之後便只好被迫改變自己以適應部委新聞的報道規則,殊不知官媒在中國的優勢正是在海外的劣勢。在國外,沒有中宣部的背景,哪個外國人真正重視中國官媒的牌子?這時官媒的駐外記者再延續在國內養成的習慣,被動地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動地挖掘素材和內容,就永遠比西方媒體慢一步,永遠只能炒別人的冷飯。這其實是記者的悲哀,看看目前在國內做深度調查的記者還剩下多少?功成名就的深度調查記者要麼做了編輯、要麼做了制片人,衝在第一線的永遠是年輕人,年輕人的經驗、技術和資歷乃至人脈都是永遠無法同老記者相提並論的,他們肯定也不明白應該怎樣挖、挖什麼新聞事件。這一點在馬航失聯事件中表現的尤為突出,西方媒體挖出了失聯背後的種種疑問,從而推動了馬來西亞以及其他相關機構揭露部分事實真相;那麼中國官媒在干什麼:轉發西方媒體的新進展,轉發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在官方微博近乎矯情地為客機上的中國乘客祈福,為馬航的飛機點上一根蠟燭。這甚至被網友戲稱為中國官媒三寶:轉發、滴蠟和祈禱。

最後是報道新聞的方式上,是將馬航失聯的時間作為一件客觀的、需要探究的獨立事件來進行深度調查報道,還是將其作為一件災難、感性、需要主觀情感宣泄的抒發感情的場面描述性報道?或許由於中國官媒在技術和意識上的薄弱,使得自己只能選擇自己比較拿手的抒發感情類描述、側記作為主要報道方式,這樣做除了能賺取讀者眼淚之外,沒有什麼新的內容。這種“矯情”的報道方式在面對信息爆炸的自媒體時代,會逐漸被讀者所拋棄。

文:花火

(特約專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文不代表本網觀點。原文刊於荷蘭在線,按內容伙伴協議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