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澳門人才發展應首重專業認證

澳門人才發展應首重專業認證

日前,(澳門)社工局局長表示,到2017年將有50多間公屋群社服設施落成,預計需要1200名工作人員,其中物理、語言、職業此三類專業治療師則較缺乏,總體約需要40名,因此局方計劃輸入外地專才作補充,長遠希望透過設立奬學金鼓勵應屆畢業生到外地修讀相關科目,以增加本地專業治療師人才。

看到此新聞,筆者不敢要問,早在前任特首已提出要興建萬九公屋,至今已歷時多年,為何至今仍未有足夠的專業治療師為本澳服務呢?顯然,行政當局思維十分滯後,不然怎會到公屋將要落成,才開始籌謀人資、論培養人才。

所幸的是,特區政府已完成人才發展委員會的籌組工作,觀乎人委會的職責,主要是制定、規劃及協調澳門特區總體的人才培養長遠發展策略,計劃重點在探討培養本地人才、精英,並研究設立機制,探討如何令人才留澳,以及吸引海外澳門人才回流。此委員會功效如何,在現階段來說是言之尚早,雖然起碼政府內部對於本地人才發展有了明確的指導單位,但人才發展當中最重要的識別問題卻沒有很好地處理。

一般而言,人才是指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從組織角度來看,指的是個人工作成果及獲得晉升的能力。不論是何種定義,人才一詞顯然是形容有能力之士,而能力的體現,除了從實際工作中觀察外,現代社會有一種快速而有效辨認方法,那就是專業認證。專業認證不同於大學的畢業證書,良好的專業認證制度,除了需要一紙學術文憑外,更需要實踐經驗。例如,若我們想投身律師、醫生、大型機電等技術門檻較的行業時,除了學識證明,還需完成實習以及再考核再能進入有關行業。由此可見,專業認證制度是識別人才,甚至吸引新血入行,促進社會向上流動的重要機制,因為有專業認證的行業,基於技術及學歷的高要求,一般新酬待遇到優於其他行業。

可惜的是,雖然澳門回歸已10多年,各行各業飛快發展,但專業認證制度仍然殘缺,不利人才的發展。過去已鬧出問題,例如在內地完成醫科學業的大學生,回澳後才發現政府不承認其學歷,以致不能成為醫生;本地某高校開設的法律課程,原來不被律師公會承認。筆者身邊也有一個例子,正正是社工局輸入治療師的一大諷刺。 

筆者一位朋友本是中山醫學大學的物理治療系畢業,早前向衛生局申請,希望能夠從事物理治療師,但當局不僅拒絕其申請,連原因也沒有解釋清楚,相反在台灣就讀上述專業之畢業生卻可獲批。其後,當社工局公佈需要輸入物理治療專才時,那位朋友再次向衛生局詢問,結果回應是社工局也不可胡亂輸入專才的。

從上述例子反映出,澳門原來不是沒有相關專業人士,只是有關部門根本沒有一套清晰的準則,明確指出怎樣的大學課程才符合認證規定。每年澳生報讀大學時,行政當局也沒有提醒學生那些學校的專業不被政府承認,導致不少大學畢生讀完才知道其專業不獲政府或組織承認,過去律師、醫生如是,如今物理治療也如是。

一些明明擁有專業學歷的人士,連工作機會被如此含糊的認證制度抹殺,政府提出人才發展豈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