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澳門公民教育亟待改革

自「五‧二五」近二萬人上街以及「五‧二七」近萬人「包圍」立法會後,事件不僅震動整個特區政府,也深深憾動澳門人的心。雖然,廣大市民的“撤案”訴求已有了合理的回應,但上述事件仍是「餘音裊裊」,更有不少評論都指澳門經此一役,澳門市民已親手撕下「政治冷感」的標籤,鄰近地區不少的社運人士也為此感到高興。

然而,年輕人雖然成為上街遊行以及集會的主力,為澳門邁向公民社會踏出重要的一步,但這代表了很深刻的公民覺醒嗎?而那些沒有經歷這次上街、集會的更新一代的公民意識亦因此而覺醒嗎?還是要等待下一個“離保法案”?其實,此時此刻說澳門人公民覺醒是十分諷刺的,因為醒覺之前,澳門人一直窩在政治冷感的被褥內“沉睡”。

有關事件一方面顯示出澳門公民教育成功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守法地表達訴求,並在集會中表現自律、克制等良好的個人品德,但同時也反映了在某方面做得不足,才致導過往公民意識“沉睡”的出現。

不論是「高官離保法案”」當中的爭議,還是之後傳出有中學生因參與上述集會而被校方問話、甚至處分,以及有電視台的主播因在「六‧四」當日主持節目時的服飾而被高層責罰等似是而非的謠言。以上議題的解答並不單純是與非兩個選項,但現時社會提供的解答除了衝擊着和諧之都的美名之外,也衝擊着青年人的社會價值觀。如果沒有仔細剖析各種因素,部分青年人便容易受似是而非的事所混淆,難以全面、理性地判斷當中的是是非非。

上述的遊行及集會,互聯網是動員的主要力量,再加上網絡媒體的興起,各種社會議題常在交友平台上廣泛傳播,學校沒教的事,並不等於學生不知道,這已是學校沒法迴避的問題,而且社會對教育機構功能的要求已不是單純傳授知識,還要讓學生懂得運用知識,對事物理性分析及批判的能力。因此,教育界應借此契機重新檢視現行的公民教育。

事實上,澳門從來都不缺公民教育,只不過現行的公民教育以個人品德修養和基本法作為主導,課程會教授不要隨地吐痰、亂抛垃等一般的道德規範,卻甚少提及正確的公民概念和忽略結合社會議題,較全面地解釋及探討平等、公義、公平等法治核心精神。

如今全人教育已成為世界的主流教育理念,香港也早在2009年至2010學年將通識教育列為必修科之一,內容涵概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等6個單元,着重學生多角度的思考能力,具備宏觀的視野、全局的觀念,以及從歷史和理論高度出發的分析及批判能力。而且,通識課也締造機會,讓學生用公民的身份一起思考一些重大、有意思的社會議題,藉此建立個人的立場觀點,免於成為人云亦云之流。

教青局較早前提出的《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中便有提到,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國際視野以及思考和探究的能力須進一步加強,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能力更成為學生的發展目標。設立通識課正好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教育改革之一,值得教育界深思。

圖:摘自論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