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穹頂之下」看輿論引導和管控

「穹頂之下」看輿論引導和管控

(圖/變態辣椒)

文/Sylar

前央視記者柴靜拍攝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近日在網上播出後立即受到中國各大媒體的關注和網民的圍觀評論,在各種輿論圈引起的效應基本可以用「炸裂」來形容,以至於30個小時內,全網最大重頭戲已不是霧霾,也不是柴靜,而是驚人的輿論紛爭,以及宣傳熱捧和管制禁令的無縫銜接。

傳播和輿論

截至3月1日上午11時40分,該片在騰訊、優酷、樂視、搜狐、愛奇藝、鳳凰、土豆這7家網站的播放次數已超過8000萬次。該數字僅為對網站推薦的單個完整視頻的統計,不包括其他用戶上傳及分段視頻。

與此恰成對比的是同期開播的熱門美劇《紙牌屋》,因開播消息出自被大陸嚴密封鎖的國際知名媒體《紐約時報》,而導致在牆內轉載發布該消息的帖子迅速被刪除,而其在牆外平台上的傳播又被緊跟而來的《穹頂之下》相關輿論吞沒。《紙牌屋》一劇因曾經被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推薦,在大陸有相比同類影視作品更為廣泛的知名度。

《穹頂之下》一經推出就產生了驚人的熱效,或源於官媒在第一時間的助推以及持續了一日多的炒作式跟進。數據觀察顯示,以用戶為主體資源的社交平台在傳播能力上明顯優於以內容為主體的視頻網站,推動和互動為擴散速度起到了決定性助力。正因為首先推動傳播的節點是官媒賬號和粉絲量高的大V,結合平台優勢的調用,基本完美達成了議題設置的預期。此現像引發輿論一定程度上的推測:是否屬於有計劃行為?

質疑源於官媒和公知群體的公信力持續下跌,民間輿論尤其是在牆外平台上的體現,基於大陸黨管媒體的新聞環境,許多評論者表示無法相信一個由經官方力薦並炒作的議題中會沒有官方意圖。這方面的聲音,整體上理據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共識經驗:未經官方批准的獨立制片沒可能登陸央視,甚至沒可能順利播放,更不用說被官媒聯手推崇,與主題和尺度並無關系。僅以同類話題為例,知名異議人士譚作人關注彭州石化污染威脅民生事件和豆腐渣工程,導致被判刑五年;著名藝術家艾未未拍攝汶川地震災情,被關押黑監獄81天、罰款七百多萬,至今沒有出境自由;公民趙連海關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被關押兩年半。

2、紀錄片中涉及了大量調查數據,而自去年開始一直被關押的維權律師浦志強被下定的罪名之一就是涉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據悉浦志強是因協助記者調閱周濱(中共前常委周永康長子)家族的企業注冊資料而獲此罪名的。然周永康已被抓,且宣傳為「反腐巨大成功」,但浦志強案至今沒有明顯進展。

3、媒體內部人士透露觀察「竅門」:視頻網站的視頻,開始前有廣告的就是普通視頻;開始前沒廣告的就是「真理部生產的正能量」。從這個角度看,該片屬於後者。

4、兩會即將開幕,環保是主要話題之一,此時引爆恰逢時機,而去年習近平的「APEC藍」說也明確了對環保的態度。更有,就在上一周,做為創業板權重板塊的環保股啟動,當時只是基本面信息確認。而此片推出後柴靜一炮走紅,以環保為主題的柴靜概念股亦橫空出世。

與此同時出現的另一則消息恰體現了當下大陸嚴酷的媒體管制環境:據明報報道,全國人大本次會議的新聞中心,統一安排了內地獲批報道兩會的記者,尤其是第一年報道兩會的記者,要在今天參加一個新增加的「培訓課程」。報道指,按照以往諸如「七不講」等內部指示,由於涉及「敏感內容」,一般都禁止對外透露,更不准官媒報道。以此等經驗判斷,今日內地記者接受的所謂培訓,相信多半是不足為外人道的「鬼祟」指引居多。此外,或許由於雲南昆明在去年兩會召開前夕發生斬人導致數十人死傷的慘劇的影響,部分京城的酒店今年明確貼出北京市公安局的指令:「會客須到前台辦理登記,旅客不得私自留客住宿,嚴禁將危險品帶入客房。」如此態勢下,一部主題觸及敏感的新聞紀錄片不僅能順利播放,還能被各大官媒聯手推崇,明顯影響股市,個中神秘無法不引發聯想……

5、霧霾的成因已基本眾所周知,於是當下的經濟狀況也引發了相關聯想。有評論指:「2015,經濟嚴冬才剛剛開始。支柱產業房地產已停滯,拖累的相關行業不計其數,鋼鐵、煤炭就是其中之一。國際資本大舉逃離中國,帶走幾個資金算不了什麼,問題是帶走了出口市場。支撐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內需一直不旺,投資呢,四萬億時代的大量過剩投資還消化不了,就剩出口還行,問題是中國的出口三分之二是外資和合資創造的,現在外資跑了,自然也就帶走了出口市場,更嚴重的是相關的供應商和代工工廠都得跟著完蛋,據說直接間接影響的就業人口近億……」,有知名時評人指:「‘新常態’下,為經濟軟著陸找梯子,折衝對合法性衝擊,造成合法性的完整延續。就我所見,這個分析其實是對的,因為它不只是邏輯上的,也是政府有意在做的,是要促成這個現實。至於它使用什麼案例什麼人來執行,不敢多說。」

網絡輿論管控

伴隨著熱吵的熱炒持續了才剛30多個小時,輿論管控禁令來了。據數字時代3月1號下午報道,宣傳部指令「各媒體不得對《穹頂之下》進行炒作,要做好網上輿論調控」。此後當日晚間,又一條將該片限時撤下雙首頁、客戶端的指令出現在牆內平台(圖1),由認證媒體人提供。

tu_2_28

緊接著一則署名「新華社新媒體干線」的撤稿令也在牆內流傳(圖2),但不久便雙雙被刪除了。與此同時,官媒新華網做了一篇貌似彙總「輿論糾紛」而實質是全面強化輿論引導的報道。

xin_hua_she_

從熱捧到管制幾乎沒有過度,變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疑似是由輿論中兩部分主體異議帶來的:1、披露污染是政治問題;2、號召民眾上街反抗。這自然是當局不希望看到的效應,也是上述新華網報道中唯一沒有涉及的部分。評論認為,對於無法把握導向的評論,管控相當於揚湯止沸。是不同的意見引起了對此前有可能是奉旨推廣的節點混亂的反擊,輿論失去了起初的集中,而變得泡沫化和無法准確被導向。

先推後阻的現像,此事不是首次,或透露當局仍沒能找到全盤掌控的有效方法。分析人士認為,此事件在議題設置和傳播動員方面取得了幾乎是前所未有的成功。而現在的局面,驗證了自媒體事實上的不可全面掌控。盡管微博、微信的傳播都處於嚴密的監控之下,當局依然不能取得想要的結果。這說明,網絡節點可以取得一定傳播上的成功,但是不能取得輿論上的效果,它驗證的是,自媒體不受節點控制,它的傳播效果取決於信息的質量。

「信息質量的評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間思潮和價值取向。在數量上,反對者處於劣勢,但是反對者提供的信息的質量明顯高於支持者。我認為這是輿論控制失敗的主要原因。也能說明,反對者在認知水平、判斷能力、表達深度等方面,明顯高於支持者」,觀察人士Catherine表示,「考慮到當局強大的宣傳機器和零散弱小的民間反對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形成當前的結果,基本可以認為目前當局在輿論控制上並沒有完全取得成功」。

Catherine分析指:當局設置這樣一個議題,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即使局面尚未失控,當局采取迅速下禁令的手段,也表明了一種擔憂:異議有可能比較一致地指向當局。尤其是當人們意識到,當局對於霧霾負有根本性的責任時,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柴靜的人,都有可能把目標指向當局。這個議題的風險還在於,柴靜假定了一個不可扭轉的政治環境,因此一切的解決方案都在這個前提之下展開。當最初的情緒平靜下來,人們會懷疑這個前提的必要性,尤其是反對者在起初就指出了這一點。「久經考驗的話題參與者,已經對各種污染具備相當的抵抗力。導向人身攻擊、地圖炮、辯證法的話語表達,很快就會被揭露,這個方法不好用了,當局也需要升級」。

紀錄片《穹頂之下》在推出48小時內幾乎完整展現了官方網絡宣傳和輿論管控的熟識手段,在持續了一年多的運動式淨網強加管制後,該熱點事件對網信辦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測試管控「成效」和輿論張力的機會。網民參與、觀察並分析,有助於民間輿論在反管控技巧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