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Inside Out》-為卡通片定義一個新高度

《Inside Out》-為卡通片定義一個新高度

近期兩部卡通片上映了,一部是《Minions》,另一部是《Inside Out》。女朋友嚷着要一同看這兩部電影時,我都做好心理準備,認定這些是給小孩及女孩看的卡通片。於是,前者讓我睡了十五分鐘,後者卻叫我喜出望外。

首先,別樹一格的角色設定令我耳目一新。電影中,每個人腦裡有五位情緒專員-阿樂(Joy)代表快樂情緒、阿驚(Fear)負責主人安全、阿憎(Disgust)防止主人身心受傷害、阿躁(Anger)為主人力求公平對待、阿愁(Sadness)的功用則不詳。他們因應主人公韋莉面對不同情況而作出不同的情緒反應,以及保護她。以五個不同性格的角色具現化人類不同的情感,五種截然不同的顏色一目了然,形象鮮明。其實我曾經幻想自己腦內有幾個不同的自己,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在一起開會,商討「我」的決定和行為,與《Inside Out》的設定類似,因此我感到新奇之餘又有共鳴。

如果《Inside Out》的定位是一套只給小孩看的卡通片,我敢打睹整部電影中阿樂的重要性必定比其他四位高很多,因為這將會是一部充滿歡笑的電影。電影初段,每位情緒專員都有他們各自擅長的職責,只有阿愁沒有,阿樂甚至覺得她礙手礙腳,會影響韋莉變得不開心。小孩可能會認同阿樂比阿愁較有用處,然而,其實阿愁的重要性應當與阿樂同等-人們皆想得到快樂,但當不快樂的時候,便想有人在身邊分擔,而這就是阿愁發揮的角色。大人們都明白,一個人必然要經歷愁苦才能體會真正的快樂,所以戲中對不同情緒的刻劃除了令韋莉的心理狀況更豐富立體外,更重要的是不會令劇情流於膚淺。

我十分欣賞電影中的大腦世界觀。現實中的人類大腦結構複雜,要於卡通片中建構大腦世界,便一定要簡單化及加入有趣元素。情緒專員在總部主導情緒及記憶;形成主人性格的價值則以小島呈現,例如家庭、友誼、誠實;記憶球象徵儲存記憶的大腦細胞,裝滿記憶球的記憶庫代表長期記憶區,而再沒有用處的記憶則捨棄在堆填區裡;另外更有一些有趣的設定例如代表大腦正在運行的思路列車,過去的陰影會留在潛意識流域,又有跨越維度的抽象思考區。

整部電影笑位很多,但卻不乏催淚的部分。Bing Bong是韋莉兒時的幻想朋友,隨着她長大後而被遺忘了,流連在腦中世界。後來他為了協助阿樂逃出堆填區而犧牲了自己,那一刻電影院中充滿啜泣聲及拎紙巾聲。Bing Bong的出現至消失見證了一個小女孩漸漸長大成熟,昔日的幼稚天真已經不再,是一大催淚位。另外,腦中小島由出現至消失的過程十分具震撼力,代表韋莉固有的價值觀開始受到衝擊及動搖,雖度所有小島一度消失,但最後卻重新長出更大的小島,代表了價值觀被破壞再重建的過程,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從以上種種可見《Inside Out》運用意象十分出色,小孩看到明白的可能是表面一層,大人體會到的可是背後那層。

《Inside Out》建構了極富幻想力的大腦世界,讓我也不禁就劇情而幻想一番。除了韋莉外,每個人腦內都有五位情緒專員,而主導的專員都各有不同,例如主導韋莉父親的是阿躁,主導母親的是阿愁等。我好奇的是,究竟韋莉長大後,主導她的會否仍是阿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