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洪思行評《浮士德》

洪思行評《浮士德》

(刊登於Art Plus 8 月號)

正當那邊廂的NT Live在香港上映新一輪的劇目,那邊廂的opera in cinema如常地放映——為何說是「如常」?因為Opera in Cinema登陸香港的時間比NT Live還要早幾年,每個月都有幾場,只是歌劇在香港不算流行,媒體也不多報道,故長期被港人冷落,情況跟NT Live差天共地。

筆者這次欣賞的法國歌劇《浮士德》,是2011年的製作。它屬於Opera National de Paris所製作的系列,該系列已連續第三年成為法國五月的聯辦節目。雖說是現場演出,但畢竟電影是錄製出來,欣賞的重點跟欣賞現場表演不可能相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歌手的唱功,要衡量一位歌手唱功的高低,其中一個指標就是他可把聲音投射(project)到有多遠。但在用咪高峰收音的情況下,無論歌手面向哪裡,甚至背向觀眾,電影院內的聲量都是一樣。有時候甚至通過後製,能把一些瑕疵給抹去,因此不能以電影院內所聽到的作準。

儘管如此,看opera in cinema仍可欣賞到歌手本身的聲質和演繹方式。飾演Faust的是聲名如日方中的Roberto Alagna,他已多次飾演這個角色,可謂輕而易舉;飾演Marguerite的Inva Mula(她在《第五元素》中,為那位藍色外星人幕後代唱)的聲音甜美,唱〈Jewel Song〉時分了兩個層次:先是狂喜,及後戴上一身珠寶,完成「變身」後,便轉用陶醉的語調來唱;飾演Méphistophélès的Paul Gay身形高大,當一切事件的幕後黑手實在入型入格,演唱〈Le veau d’or〉充滿氣勢;飾演Valentin的Tassis Christoyannis表現不差,可是演唱名曲〈Avant de quitter ces lieux〉的最後一句,竟然在樂團還未奏到最後一個和弦時便結束,是明顯的錯誤。

由於電影版本令聲音的欣賞打了折扣,欣賞的重點便落在戲劇製作上。《浮士德》本身有些重要的戲劇效果處理,例如第一幕Méphistophélès如何引誘Faust立約和把他變得年輕。導演Jean-Louis Martinoty的手法是先讓一位年老的男高音Rémy Corazza飾演老人版的Faust,Méphistophélès除了向他展示Marguerite的石像,更向他展示新的年輕軀體(此時Alagna從天體球中出現),當老人Faust答應後,Alagna便甦醒起來,老人則倒下,寓意舊肉身已死,Faust得到新的年輕軀體。

電影的特色就是拍攝角度不再是從觀眾席看舞台,既可「低抄」,又可從舞台的正上方拍攝下去,是新奇的感觀經驗。然而,這個特色所產生的副效果就是觀眾會失去「觀賞的自由」,因為視點已被設定好,即使觀眾想看其它事物如合唱團員的表演,若鏡頭正對著主角,觀眾是沒有選擇,只能觀看主角的演出。另外亦因這個特色,令歌手的演技被放大:平時在劇場遠遠的看歌手,未必能清楚看到他的表情,但在近鏡下,表情動作一覽無遺,演技好壞都被放大。

此劇屬「導演劇場」(Regietheater),即導演以自己的概念先行,把歌劇原來的時空設定捨棄,加入自己的詮釋。這個版本有很多創新之處,效果有好有壞,基於版位,筆者只能訴說幾點。譬如說第二幕本來是群眾正在狂歡,導演把它變為大學慶典,當中更有選美環節,由Faust從掛著Miss Science、Miss Economy彩帶的選美小姐中選出冠軍,頗有嘲笑學術知識的意味。第五幕的Walpurgis night場景,導演將懸掛著的十字架放下,安排Méphistophélès和Faust踏在十字架的背面,然後Méphistophélès向Faust展示他的世界,這個「耶穌的背後就是魔鬼的世界」的意念確是巧妙。

然而,即使是導演劇場,也不代表導演可以任意改動,他必須堅守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偏離音樂和戲劇的本意。從此原則來看,這個版本的結局可謂存在爭議:瘋了的Marguerite自行走上斷台頭,劊子手行刑後,先從籃中取出Marguerite的人頭,然後取下面罩,他竟然是已死去的Valentin!明顯地導演想強調「詛咒已完成」的宿命(Valentin臨死前詛咒Marguerite)。而原來的結局是Marguerite升上天堂,寓意為善的人即使在地上犯了過錯,受到何種苦難也好,他都會得到寬恕,天堂之門仍然會為他打開。可是在這個版本,導演著重宿命,雖然視覺效果突出,但從藝術內涵的表達來說,他的詮釋較原版降了一格。

場次:2015年6月21日 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