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的少女時代》才是《哪一天我們會飛》的翻版

《我的少女時代》才是《哪一天我們會飛》的翻版

最近聽到很多人說香港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我的少女時代》,更有人說《哪一天我們會飛》是《我的少女時代》的翻版。我不忿,更不明白為甚麼香港人常有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思想,明明《我的少女時代》才是《哪一天我們會飛》的翻版。

別誤會,我說的翻版不是指抄襲題材那一種。《我的少女時代》用兩小時談愛情和集體回憶 ;《哪一天我們會飛》用兩小時談愛情、集體回憶和夢想,不論內容和內涵,後者均可見一斑。

先說愛情好了,徐太宇和林真心的故事很浪漫吧,但越浪漫就越離地,要想在現實裡找一個這樣的故事,需要的運氣和中六合彩也差不了多少,幻想完美,賺完熱淚,依然不設實際,問題不在王大陸和宋芸樺,在劇本。余鳳之和彭盛華呢? 初戀無限美,游學修、吳肇軒和蘇麗珊把青春和青澀都充份表達了,為愛無悔。結婚後,朝夕相對幾十年,激情變感情,夫婦在維繫婚姻所面對的問題,最經常會發生的情況如「小三介入」和「見同事多過見愛人」,楊千嬅和林海峰把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都演活了,前者更是毫無難度,隨手拈來。面對眼前的殘局,自然想當年,錯過了的愛情,若時光可以倒流,還是選擇同一個人嗎? 這種共鳴正中要害,怎能不叫好叫座?

集體回憶也是兩部電影的賣點之一,《我的少女時代》圍繞住昔日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作為電影的設定年代,戲中亦有不少的舊式事物,如冰宮和卡式聲帶等 ; 《哪一天我們會飛》很「到肉」,在1997年香港回歸時切入並開始延申故事發展,黃修平導演將當時香港人對回歸後的恐懼和未知的心態反映得很透徹。此外,電影還加入了九龍城寨描述,而飛機聲的此起彼落,亦隨著舊啟德機場的消失而沒落。明明兩部電影都在談香港的集體回憶,但《我的少女時代》在香港已有過千萬的票房,《哪一天我們會飛》卻只是剛過一半,為甚麼會這樣? 之前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是夕陽工業,「都無好電影」,現在有這樣高質素的本土製作,香港人卻不願支持,豈不自打咀巴?

「人無夢想,同咸魚有咩分別」? 的確沒有。《哪一天我們會飛》比《我的少女時代》優勝的,就是多了夢想這一環。有幾幕很深刻,就是「光頭陳」老師叫一班學生做一份功課,叫「夢想規劃書」。之後,有同學在下一堂便說:「我嘅夢想本來係做馬勒當拿,但跟住份規劃書做的話,後尾果啲咩回饋價值,搞到我由足球員變左做健身教練」。這句簡單的對白,呈現了一個大人和孩子的對立面,大人以為夢想可以規劃,但人人都有不同的夢想,每個都獨一無二,怎可能有規劃? 怎可能有「Reference」? 夢想這回事,本身就與規劃背道而馳,夢想根本就是要跳出框框。何不去問問李嘉誠先生,當時有規劃過如何透過「穿膠花」這工作可以達到今時今日的成就嗎? 每一塊基石都是靠自己邊行邊起的,看過電影後的大人,面對孩子,你應該知道怎樣做了吧?

要實踐夢想,少不了堅持,蘇博文就是最佳例子。為了做飛機師,從水火箭到滑翔傘,蘇博文可以說上花上所有的時間去鑽研,當中的刻苦和付出豈能輕易為外人道? 即使是患上色弱,蘇博文也從未放棄,到死也不放棄,他就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正如余鳳芝所說:「夢想,就係當你就快停止呼吸嘅時候,都覺得一定要做嘅事」,不是有希望才堅持,是堅持才有希望,如果有一刻,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停一停,認真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作為香港人,這是一部絕對不能錯過的電影。「飛」這個字,把所有情節妙不可言地貫穿起來,穿了,會流血,但你會發現這些血,一直都熱!

文探花 Be The Third.Lyricist.Wr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