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五一勞動節 - 互助採訪隊報導系列之五

五一勞動節 - 互助採訪隊報導系列之五

五一勞動節 - 互助採訪隊報導系列之五

前言

今年五一勞動節,草根‧行動‧媒體和五個基層團體(香港婦女勞工協會、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同根社、古洞支援組、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合作組成互助採訪隊,每個團體問了一條問題,當中兩個團體趕得及討論並派了工友/街坊參與採訪隊工作。讓我們看看,五一的遊行人士,對一些基層議題的看法。

採訪隊有何目的?

1)讓草根媒體實習的同學與所實習團體的街坊/工友有合作機會;
2)讓同學與街坊/工友有練習採訪的機會;
3)讓同學與街坊/工友更了解其他基層團體所關心的議題;
4)讓遊行群眾向公眾表達他們對這些議題的想法;
5)讓我們一起報導一些主流媒體不關注的基層議題。

採訪:
小李(第七屆草根媒體實習生)
小馮(第七屆草根媒體實習生)
K(草媒行動2016媒體伙伴)
祖(草媒行動2016媒體伙伴)

五一勞動節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天公眾假期,更提醒大家正視打工仔面對的種種壓迫。今年五一遊行,主辦單位就以標準工時﹑全民退休保障及取消強積金對沖為三大主要訴求。然而,在場的人除了各大政黨及學生組織,還有什麼人?他們又為什麼站在這裡呢﹖互助採訪隊在維園訪問了一名曾經僱用菲律賓籍家務工﹑現時也在打工的麥小姐,以及參與遊行團體之一的印尼籍家務工團體PILAR(United Indonesias Against Overcharging)的家務工Fafa,了解她們對不同勞工議題的看法。

近年討論標準工時議題時,勞方退出標準工時委員會,導致勞資關係惡化。就僱傭關係上,麥小姐認為最理想﹑最公道的僱傭關係是互相接受,無論順境逆境,勞資雙方都共同討論。她認為兩方的關係應建立在互相體諒的基礎上,因為雙方都有難處,如僱主面對社會環境的改變會影響其公司利潤。勞資關係應盡量達致公平,但無可避免,現實情況依然是僱主權力大於勞工。而她相信工人集體談判權﹑工會等組織能團結工人﹑增強凝聚力並統一訴求,更有效地讓工人發聲,爭取較為公平的僱傭關係。

勞資之間的衝突並不止於標準工時。就不同種族家務工於工資及工時方面的保障,僱傭雙方同樣有不同見解。就不同種族家務工爭取提高工資至每月五千,麥小姐並不認同。她認為家務工的消費需要不高,因為住宿及膳食方面已由僱主提供,加上家務工只有星期天才會外出消費,故認為提高工資沒有必要。然而,Fafa指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現行法例下,僱主須為家務工提供膳食,但儸主亦可以選擇以不少於964元的膳食津貼代替。Fafa指出,她每月只有九百多元的膳食津貼,三餐都要自費,更有僱主在提供膳食津貼後就不容許家務工使用家中的煮食設備,又要求傭工自行清洗衣服,令她們平常生活都有很多額外支出。同時,她們同樣於香港生活,同樣需要面對通賬﹑物價高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印尼家務工經中介公司介紹來港,需繳交$16,000中介費,她要用八個月左右時間才能還清,因此現時四千多元的工資對她們而言並不足夠,提高工資是必要的。

在規管家務工工時方面,麥小姐認為家務工工時難以清楚界定。她舉例指,有時家務工需要半夜協助照顧嬰兒,有時在日間則有空餘時間,不需工作。基於工時太不固定,她認為規管工時並不可行。Fafa回應指,規管工時與家務工僱主「強制同住政策」有關。正因為在此政策下,家務工必須與僱主同住,導致工作時間界線模糊,令有時家務工需要24小時候命工作,例如她平均每天就需要工作達15小時。若家務工能與僱主分開居住,上下班時間則十分明確,解決「工時難以清楚界定」的問題。

麥小姐則覺得若要僱主額外支付家務工分開居住的住宿費用,僱主開支將非常大,如此情況下她情願聘用本地家務工,因為她認為本地家務工沒有文化差異問題,做事相對較有效率。她指出,自己聘用不同種族家務工的原因,正正是因為其工資較低以及可以隨時工作。Fafa 回應這正是根本問題所在。「做野又做多啲,人工又少啲,當我地係奴隸!」她亦指出一般姊妹只需要一﹑兩個月左右時間就能適應工作及香港文化,文化差異問題不大。

除了上述爭取之勞工權益,香港亦有不少聲音反對「輸入外勞」,藉以保障本地勞工權益。現時政府提倡動用1200億港元推行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以促進本地就業及房屋政策。有議員提出為保障本地建造業勞工,希望有關工程優先聘請本地勞工。其實,現時已有法例保障本地勞工優先。「補充勞工計劃」中,僱主若要從香港以外地方聘請工人來港就業,必先符合「本地勞工優先」 (於勞工處刊登招聘廣告四星期)及「同工同酬」 (外地勞工與本地勞工有相同聘用條款)。但是,過往亦有人指出,僱主未有遵守法例,亦可用各種方式「走法律罅」,如本地勞工面試時所得悉的僱用條款與勞工處刊登的資訊並不一致,因此僱主可藉此製造「無法成功聘用本地勞工」的假象,輸入外勞。麥小姐認同本地勞工應優先獲聘,以保障本地工人,但直言因沒有機會接觸相關資訊而不熟悉「補充勞工計劃」方面的具體條例。記者告知「補充勞工計劃」政策及實際執行情況後,麥小姐認為政府應嚴厲執法,加強監察僱主,亦需加強刑罰,以阻嚇僱主,杜絕以上情況。

事實上,勞工權益並非香港基層唯一需面對的議題,基層居民更面臨其他方面的剥削,如市區重建議題方面,市區重建局獲授予很大權力,社會上有聲音卻認為它無法保障受影響基層居民權益。麥小姐認為市區重建局理應履行社會責任。例如,重建用途應用作服務社會和公眾福利,包括興建安老院﹑醫院﹑公屋等,不應只用作興建私人樓宇等商業用途。另外,她認為市建局應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予中年勞工,以解決中年就業問題。麥小姐提出的社會責任正符合市建局所聲稱的市區更新目標之一—提供更多休憩用地和社區/福利設施。除此之外,市建局亦提出會遵守其他原則,包括「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工作方針,及「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保存區內居民的社區網絡」等。不過,市建局有否實行上述承諾,備受質疑。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的網頁指出,今年1月被市建局收地迫遷的衙前圍村的社區小店村民,本來獲承諾會有復業安排,卻發現回遷後會被市建局不斷加租。麥小姐期望市建局履行的社會責任是否真能如願,令人疑惑。

最後,鑑於近年中港矛盾嚴重,問及麥小姐是否認識內地來港人士,她表示自己與一位從內地來港七至八年的同事相熟,兩人相處友好,在工作時間以外會相約外出,彼此之間亦有文化交流。她強調這位同事並非「新」來港,覺得這位同事待人處事都有禮貌,亦會自我進修,學習「香港的事物」。相對地,麥小姐對「新來港」持負面的看法,認為他們較欠缺文化質素,如不肯排隊、隨地吐痰小便等。可是問及她是否認識「新來港」人士,她表示自己並不認識,身邊沒有「新」來港,對他們的觀感只是一個印象。

後記

基層勞工議題所牽涉的層面非常廣泛,我們往往需要清楚了解不同勞工議題背後相關的政策﹑概念及制度,才能避免對同樣受壓迫的當事人產生誤會﹑偏見。當然,要對所有議題瞭如指掌,從而彰顯勞工權益,往往需要長期的行動及反思。正如Fafa指出:「就係因為我地不停去抗爭,先至爭取到中介費由$22,000減至$16,000呀!」。可見,要改變勞資不平等關係,從來不能單靠一份聲明或一篇報導就能達到的。

[草根.行動.媒體]http://grassmediaction.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