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只是街頭放映,而是城市生活空間 ——《十年》社區放映調查

不只是街頭放映,而是城市生活空間 ——《十年》社區放映調查

文:Will、Farica、烽

近日有關公共空間的大事莫過於在核心外圍欣賞黎明演唱會。不難發現,近年似乎多了一些在公共空間舉行的集體娛樂活動,由觀賞世界杯外圍賽中港大戰、強行轉播《毛記電視分獎典禮》、到《十年》社區放映、以至近來的在核心外圍演唱會;如果是十年前,香港人或許很難想像,那些習而為常的公園、街道、天橋底,原來可以是一處露天電影院或音樂廳。

在二零一六年四月一日,多個社區關注組織在不同的公共空間,舉行一次香港歷史性的《十年》同步放映,一時間「社區放映」遍地開花。當晚,「拓展公共空間」一眾義工分別到訪西環山道、美孚和鰂魚涌,以現場問卷調查、田野觀察和訪談的方式,希望見證歷史以外,一探這些公共活動,特別是這一次公共放映背後的社會肌理。

2

西環山道

Photo credit: 拓展公共空間 (2016)

不便的空間 靈活的營造

究竟在場的觀眾和組織者對放映地點有甚麼想法呢?這是我們調查的首要問題。從成功收回的約100份問卷顯示,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放映場地不理想。一方面,作為主要行人通道,本身功能上是不便停留。另一方面,政府的嚴謹管理,亦不利市民自發的活動。根據主辨單位之一「美孚家.政」的朋友憶述,由於大部份公共空間都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申請舉辦活動時常遭拒絕,只能行人通道上放映,但因燈光太亮以至後排觀眾未能清楚看到。

雖然城市設計和管理主義,可能造就不方便的空間條件,但往往也是人們發揮創意的好時機。在美孚的場地,若不是鄰近商戶無償借電,放映這類需要用電的活動早而不能成事。至於山道,上有天橋遮掩,下有微斜路段,本身就是絕好的露天電影院,但實是可遇不可求。另外,有人或會質疑,社區放映不過是曇花一現,沒有必要理會。但我們的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會再次參與在該處舉行的放映活動。以上的研究結果似乎在提醒我們,現時香港的社區是否缺少多功能、貼乎市民當下需求的社交空間 (social space)呢?

3

美孚橋底

Photo credit: 拓展公共空間 (2016)

「窺禁」現場 「街坊」是何人?

不少人或感好奇,露天放映沒有舒適的座位,為何觀眾仍會參與呢?問題結果顯示,「希望觀賞『十年』」是主因,有85%人表示認同,但值得注意, 有近44%的觀眾認同「 支持電影所表達的理念」是他們參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以這樣說,公共空間只是提供演出的舞台,而《十年》放映,才是這次另類公共空間實踐的主角。電影《十年》由小戲院走到大院線,由被網民追捧到被官方媒體打壓,一度成為禁片,而這次社區放映正是一次公共空間的「窺禁」。換一個角度思考,假如沒有種種媒體的關注,而播放的不是《十年》這類具有政治意味的電視,不知道這次公共空間放映會否呈現不一樣的景象?有趣的是,之前其他的公共放映或多或少都有這一種「被打壓」的現象。

明白人們為何參與,我們心想:「撐場的街坊,應該過半數會是當區或鄰區的居民掛?」起初,知道鰂魚涌的觀眾有五成六來自東區,我們還以為其他兩個地點都貼近這個設想。可是,在美孚只有兩成四來自葵青區,一成六來自荃灣區;而山道分別只有三成和一成三來自中西區和南區,反而有一成六來自觀塘區,更有近一成來自新界的沙田!

我們追看其他數據,發現結果很有趣。只有約六成的參加者,居住在該區、或在鄰近的地區工作和上學;超過一半收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只去過放映場地一次,而近八成的從未參加過其他戶外放映和直播活動;「對該區的認識」並不深,「對該區的歸屬感」亦不強,甚至並不是「公共放映的常客」。如果「街坊」是長期在該區工作生活的人,並對社區有深入的認識和較強的歸屬感,那麼這次調查的數據,道出一個似乎相反的結論。這一次的《十年》社區放映,「全港」的特質似乎比起「社區」濃厚得多。

另外,值得留意,較積極參與社區公共空間活動的「街坊」以年輕人為主(受訪者集中在25至35歲的年齡層),即使未必是該區的居民或常客,但都認同該社區「有其獨特之處」,「有值得保留的價值」。

4

鰂魚涌柏架山道10號市政大廈街市入口

Photo credit: 拓展公共空間 (2016)

城市生活的權利

借用美國批判地理學家大衛. 哈維(David Harvey) 的說法,「城市權利」是一種集體權利,讓居民主動參與、改變、創造屬於他們的城市生活。筆者記得開場前,山道天橋下的空間早已爆滿。組織者呼籲讓開一條通道,觀眾一呼百應,移動井然有序。有人希望坐在馬路邊,義工基於安全理由立時阻止。其後有觀眾移至山道橋底以外的空間,但市民佔位井井有條。另一邊廂,「城西關注組」分發區報《好西里》,同場又有選民登記表格的呼籲,最後有觀眾義工協助清理場地。

但我們要留意,社區總是混雜多樣,看似美好的公共空間使用,總是面對質疑和挑戰,當中包括當區生活、工作的市民。而透過這次研究,我們發現香港正缺乏適合公眾放映的場地,意味現時的城市規劃未能提供切合市民需要的公共空間。一個真正為市民服務的管治者,不應以僵化的管理定義城市生活的樣式,而是消減限制、讓市民自行定義城市生活的可能。

最後,謹此嗚謝相關主辦單位 (城西關注組、美孚家政、社區公民約章.港島東、撐傘落區運動、及樂活鰂魚涌) 於放映當日讓「拓展公共空間」的義工們收集問卷及進行訪談,讓是次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原文刊於
拓展公共空間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