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聯校八九民運論壇短評:破而未立 六四本土關係闡述不清

聯校八九民運論壇短評:破而未立 六四本土關係闡述不清

圖:論壇開始時,院校代表發表活動宣言

昨日是八九民運六四鎮壓二十七週年,筆者到中文大學出席十一院校「重鑑六四意義 構想香港前路」聯校論壇,在此分享一下對論壇第一部分的感想。

第一部分:重組記憶碎片:六四的本土面向
嘉賓:陶傑、鄭立、盧斯達、陳雅明
主持:蘇敬恆

論壇開始之先,主持問嘉賓應以甚麼身分(中國人還是香港人)看待六四,陶傑和鄭立均認為應以人的身分看待,不必計較國籍,亦不用以特定身分、特定形式參加。盧斯達和陳雅明認同人是普世,但我們應以香港人身分優先。陳認為,港人大力支持八九民運,而非支持台灣二二八事件、韓國光州事件,是因倘若運動成功,中國變成民主中國,港人便可保住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筆者認為,盧、陳二人以港人為主的角度解讀當年的民運,相當合理。

當談及民運及鎮壓對香港的影響時,以及日後應如何看待六四事件時,陶傑慨嘆支聯會與今日的年輕學生本有最大公約數,就是追尋自由,但支聯會不懂變通,令支聯會失去年輕人的支持。鄭立則認為,我們習慣講對八九民運的感情,卻少觸及具體的策略,例如重新在海外推廣民運,普及「民主」、「法治」等價值,「令六四消費得有意義」。盧、陳二人則火力全開,抨擊支聯會行禮如儀,道德感召無可能成功,吃人血饅頭云云。

恕筆者直言,盧斯達、陳雅明作為本土派重炮手,二人此部分表現並不及格。論壇主題既是「六四的本土面向」,便應重點解說八九民運與本土運動的關係。1989年,港人心繫中國民主運動,更史無前例有一百萬人上街遊行。運動雖然失敗,卻對主權移交前後政局、港中關係以至本港民主運動有深遠影響。日後的香港,不論獨立、自決、還是成為民主中國的一員,1989年也是香港史重要一章。支聯會主導的史觀,是「港人支援愛國民主運動」,屬於中國人的史觀。以香港人史觀出發的八九民運,則是一塊處女地。可惜的是,二人無意發掘民運之於香港的價值。陳將台灣與香港作無關之類比,認為香港會如台灣一樣,在本土化之後,慢慢將不屬於本土記憶的八九民運淡化、取代。必須指出,台灣歷經二二八、《自由中國》、美麗島、1987年解嚴,所走的歷史軌跡,與香港並不相同。八九民運對香港的影響,遠大於台灣。盧指出可學習猶太人戰後對付納粹餘黨的方法,及在生活上繼承民運精神等,則只屬泛泛之論,無法扣連八九民運與香港的史實。在他們眼中,八九民運彷彿只屬於中國人和支聯會,將八九民運與本土身分認同切割,及把支聯會炮轟得體無完膚後,八九民運便剩下一片空白,與港人無關。筆者認為,這是對歷史的懶惰,對歷史的不尊重。本人喜見本土派崛起,期望他們能更好地探討八九民運的港人面向,做到破而後立,填補歷史的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