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聯校八九民運論壇短評:既是時代之爭 便應打破世代隔閡

聯校八九民運論壇短評:既是時代之爭 便應打破世代隔閡

圖:論壇開始時,院校代表發表活動宣言

昨日是八九民運六四鎮壓二十七週年,筆者到中文大學出席十一院校「重鑑六四意義 構想香港前路」聯校論壇,在此分享一下對論壇的整體感想。

梁天琦在立法會新界東補選造勢大會說過,他們進行的是時代之爭,不是世代之爭,是不分年齡的,只要相信自由、擁抱自由,便是新時代的人。可惜是是,在實際操作上,八九民運爭議又變回了一場世代之爭。遺憾地,較多年輕世代支持的本土派落了下風,無法吸引更多支持,更激起了年長世代的反彈。

筆者粗略認為,仍然參與支聯會六四晚會的人,除了最籠統的人道主義反對屠殺,尚有以下原因:

1. 中國民族主義情結
2. 反共保港
3. 記憶傳承,認識歷史

本土派崛起,本身就是對1的回應,打破中國民族意識,建立本土身分認同。對於2,不同派系大約也有類似的觀點。但對於3,則成了本土派的一大弱點。昨日論壇有九個嘉賓(陶傑、鄭立、盧斯達、陳雅明、陳浩天、黃台仰、梁頌恆、方志恆、張秀賢),只有陶傑一人在八九年已經成年,其他人甚至未出生。年輕人對於八九民運的記憶,便是由上一代傳承下來的記憶,受支聯會「支援愛國民主運動」的中國人史觀影響甚深。他們拒絕了這種史觀,本來沒有問題,他們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史觀解析八九民運。但在昨日的論壇上,盧、陳對八九民運的認識卻極之片面,泛泛而談多,實際例子少,更花大篇幅抨擊支聯會,把整段民運歷史變得空洞。後段五人講香港前路,基本上與八九民運無關。論壇主題明明是「重鑑六四意義 構想香港前路」,筆者的印象卻是「重鑑六四意義──六四沒有意義;構想香港前路──八九沒有角色」,浪費了整場論壇。

據聞港大的民運論壇效果不俗,無他,除了「八十後」梁天琦,更有「八十後」李怡先生壓場。筆者固然強調,年齡不是問題,但對於八九民運,我們的認識實在不及上一代。年輕是我們的資產,也是我們的局限。期望本土諸君,趁上一代還在,盡早探索港人史觀的八九民運,讓八九成為一部港人追尋自由,反共保港,支援中國(鄰國又好,宗主國又好)志士仁人抗擊暴政的歷史。我不願意看到,本土成功之日,竟成了八九消失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