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立法會候選人,你的政綱有少數族裔的部分嗎?

立法會選舉在即,各候選人紛紛宣傳競選口號和政綱,參與選舉論壇。然而鮮有候選人提及少數族裔。立法會一向是民間團體重要的倡議平台。議員有責任推動政策,捍衛同樣是香港人的少數族裔的權益。香港融樂會倡議多年,少數族裔難以學好中文這個議題卻仍然歷久常新。雖然政府嘗試推出新政策及投放更多資源,但非華語學生面對的問題與十年前學生面對的情況卻分別不大水。香港一日缺乏正規的「中文爲第二語言課程」,大部分少數族裔學生都難以學好中文。

自2014起,政府花費約4億港元予學校支援非華語學生,但教育局一直沒有向公衆詳細地交代實施情況、支援措施、及措施果效,亦不能証明這筆龐大的公帑究竟能否有效提高非華語生的中文能力。立法會議員在監察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議員熟悉少數族裔議題的細節及最新的發展,便能即時回應及準確地指出政策漏洞,有利推動更有效的政策,防止有人用千篇一律、毫無內容的回應矇混過關。因此,融樂會早前曾約見不同政黨討論少數族裔居民殷切關注的議題:立法規定公共機構推動平等及消除體制內的種族歧視、跟進非華語學童中文學習支援措施及課程的效用及問責性,包括「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政策及幼稚園支援事宜,及為免費幼稚園提供全面及有效支援,幫助少數族裔兒童盡早融入本地教育制度及掌握中文語言。

總結與不同侯選人見面的討論而言,本會希望候選議員認清以下三點,以提高議會就少數族裔教育議題討論的質素:

少數族裔是「本地學生」

政府官員及文件經常用「本地學生」及「非華語學生」來分別華裔及少數族裔,這種分類明顯是不正確的。少數族裔學生很多都土生土長,是本地學生的一部分。這聽起來像咬文嚼字,但往往官方的用字反映在位者對少數族裔政策的想法,令人擔心其用字對公眾輿論的影響。把少數族裔學生視為「非本地學生」而斷定少數族裔爲異類(非我族類)同義,同時矮化他們的需要。這種心態正正是現行政策嚴重忽視少數族裔需要的原因。

只懂英文不足以在香港生存

很多人仍然相信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中英文皆爲官方語言,年輕人只要成績優秀,即使只懂英語不懂中文亦可以出人頭地。但少數族裔往往在畢業後才發現絕大部分僱主假設求職者有聽講讀寫中文的能力。融樂會在2016年5月進行的《從招聘廣告看香港就業市場對中文能力的要求》研究中亦發現,一個求職者若因不諳中文而只能閱覽有完整英文版的招聘廣告、加上不考慮任何指名要求或優先考慮懂得粵語、中文書寫或普通話的職位空缺的話,此求職者便只能考慮網上19%的招聘廣告。可見粵語和中文書寫能力,對於在香港生活及工作同樣重要。

馬上落實中文爲第二語言課程

「中文爲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於2014年實行。教育局常言架構「剛推出」,需要更多時間觀察成效。可是兩年以來當局並未有交代何謂「合理」的等待時間;與此同時一代又一代的少數族裔學生在沒有合適的課程下學中文,畢業後因中文障礙而要面對的升學和就業問題不斷重複。學習架構推出只有兩年,但少數族裔的中文學習困難卻已經由十年前開始發現。

很多經歷過香港教育制度的少數族裔父母希望他們孩子的中文會比他們學得更好;但現實是,在現時缺乏教育支援受承擔的中文教育下,他們只能看着子女成爲制度的犧牲品。我們不能對教育局接受「觀望態度」的主要原因在於現時「二語架構」的設計,只是把設計予母語爲中文的學生的主流課程拆細,而不是爲母語非華語的學生而設的一個有階段性及學習目標的中文課程,令老師在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材料、監察學生進度上都無所適從。如此而言,再多的學校資助及資源投放亦無助於真正解決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習需要。

無論是地區直選或功能界別、泛民或建制、勇武激進或和理非非也好,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當選後要關注討論及決議的不只是「自己界別」的事,不能按興趣選擇自己想關注的議題,而需關心社會上不同的組群及持份者,為解決社會問題及發展而著想。故本會希望各立法會候選議員亦能正視並聆聽少數族裔居民的社會狀況及聲音,讓社會上有不同背景的人亦能享有公平的機會去競爭,並真正能發揮自己的潛質,為香港社會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