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被濫用的匿名評審制

「匿名」(anonymity)在互聯網世界,總引起各種質疑與挑戰,在某些情形下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在某些情形下,是保護發言者免受不必要壓力甚至傷害,有害有益,不能一概而論,總引起爭議。

但是,這項原則在學術界的評審中,幾乎被視為不可質疑的原則,特別是在學術期刊以及研究撥款的評審上,匿名是慣例,可是,不少匿名評審可利用此來作出不負責任的言論,從而傷害申請者。

朋友是大學教師,資歷不算深,學校也不斷要求她從事研究;她在女性主義團體及社會運動圈子中經驗深厚,從事女性主義出版,以及舉辦各種本地及國際性推廣女性意識的活動,她向校內申請研究經費,研究香港女性主義運動,幾乎全數失敗,而且在匿名評審的回應中,不少負面得沒有道理,匪夷所思。

例如,她最近要研究早陣子的舉行的「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活動引起許多關注,風評也不錯,雖亦惹部份人批評,朋友與同事提出相關的研究計劃,得到的回應竟然是:"It is not worth a damn",更稱這項活動是"sick"及自以為是等等,根本不值得獲得撥款,卻沒有再多的解釋。

即使大學老師面對一塌糊塗的學生功課時,也不忍作出如此侮辱性的評語,筆者當研究生多年,聽過不少研討會,也沒有聽過有人會當面這樣批評人,而且,作出嚴厲的批評,也通常會說出一些理由,但在匿名的評審中,人家不知她/他是誰,於是,好像甚麼話都可以說;類似這種評論,筆者在不少學術期刊的匿名評審中也看過不少。

我這位朋友的這種經歷也不是頭一遭了,她曾想研究本港女性主義刊物,結果遭人批評為「極端主義者」(extremist)。

匿名評審經常是資深學者,或所謂學術權威,因此,常被利用為欺負人(特別是年青學者)的工具,學術體制的遊戲,真的要睇真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