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走訪大馬系列】被打壓的大馬學運──香港學運的預言?

【走訪大馬系列】被打壓的大馬學運──香港學運的預言?

(獨媒特約報導)獨媒編採團隊在7月14日到25日到馬來西亞交流及採訪,和學運組織「馬來西亞青年與學生民主運動」進行交流,了解大馬學運的「前世今生」。馬來西亞的學生運動於六十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發動過全國大型抗爭,惟及後遭到政府大力打壓──全面廢除學生會的設立、立法禁止學生參與政治、大規模拘捕學生領袖,使學生運動銷聲匿跡近乎二、三十年。

六十年代──大馬學運的「火紅年代」

今天,大馬的學運如何發展?他們如何在諸多制肘之下生存?

如果要談六十年代的大馬學生運動,就不得不先談當時全球思潮及學生運動。六十年代全球正處於冷戰格局,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角力不斷。同時,西方在非洲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浪潮席捲全球,自由、民主、平等、革命等左傾思潮如雨後春荀般在各地興起。

一波接一波的學生運動由西方席捲到亞洲,各地學生為反越戰、爭取言論自由、爭取校園民主而發動罷課、佔領校園、絕食等等。[1]

馬來西亞的火紅年代,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產生。在1967年以前,大馬的學生運動只關注校園內部問題,特別是學生福利的事務。然而,1967年的直落昂(Telok Gong)農耕地事件成為了學運重要的轉捩點,使學生開始面向社會及參與政治。

當時,直落昂一名農民被政府暴力摧毀農作物及屋子,喚起了學生對農民貧困及農耕地不足的關注。成千上個馬大的師生走出校園,一同為貧農爭取土地權益,與政府掀起抗爭。

1

1969年,當時正值全國大選,執政的保守勢力尋求連任,多名馬大學生會領袖到大馬各地區舉辦集會,以多種語言向群眾發表他們的大選宣言,呼籲人民應支持「適合的政黨」及理性投票,同時要求平分土地,言論自由等。這六位學生領袖的所到之處都獲得群眾的熱烈反應,促使在野黨在1969年大選中奪得數個州份的政權。

政府眼見學生運動所引爆的力量之大,不得不著手大力打壓。1971年,政府頒布《大專法令》,拑制了學生參與政治的權利,學生表態支持或反對任何一個政黨便可被控入獄,同時這條例嚴禁校園內討論政治議題。

但這條法令並沒有使當時的學生退縮,在之後發生的打昔烏達拉(Tasik Utara)木屋拆除事件,以及華玲農民飢餓(Baling)事件都有大量大專生參與其中。政府於是在1975年再修改《大專法令》,進一步限制大專生的結社和集會自由,並且大規模拘捕參與學生的大專生,不少學生在審訊的情況下被扣留多日。在政府嚴苛打壓下,學生運動的光輝便日漸消亡,這個火紅年代亦宣告終結。

98年重現生機 引來變本加厲的打壓

大馬學運沉寂多年,到了1998年才重現生機。反對黨領袖安華被判入獄,此舉再次把學生運動推向高潮,一群來自全馬各大學的大專生成立了學運組織「馬來西亞青年與學生民主運動」(DEMA),重新推動青年及學生的民主運動。在1998年至2000年初期,幾乎大部份公立大學裡的學生理事會是由學運DEMA的支部或反建制派的學生掌控。

雖然學生理事會是一個沒有實權、隸屬於大學校方的諾詢組織,每年都會舉行選舉,而且校方更會派出親政府的學生代表參與選舉。

但政府和校方又豈會坐視反建制的勢力增長呢?到了2000年初期,國陣政府實行Grand Design,所有行政人員及學術人員都需由親建制人士擔任,同時大力培植親建制的學生勢力,保證校內的學生組織都是由他們所控制。更甚至,他們運用很多不合常理的規條操控選舉,無所不用其極地撲滅學生運動的火苗。

學運DEMA 成員吳湘怡去年參與學生理事選舉,但卻被拒絕參選,「我本身完全符合校方列明的競選條件,但傳播系院長卻說我對系院沒有貢獻,因此不願意簽署提名表格。」沒有院長的簽署,就意味著她不合資格參選學生理事會的選舉。

150915cc43-400x300

圖片來源:光華日報

同屬學運 DEMA的俊文指,他初入學時曾為反建制的學長助選,在選舉中眼見校方做了很多不公義的事,但這非但沒有把他嚇退,反而激起他投身在推動校園民主、參與學運的路途上。「我們這裡有很多人啊,都是因為在校內選舉做助選團親眼看見校方的所作所為,才激起我們要加入學運的。」政權打壓的力度愈大,人民反抗的聲音便愈高,雖然現時學運DEMA規模不大,但仍舉辦很多校內外活動,務求推動更多同學認識民主,關心社會。

殊途同歸──大馬學運是香港的預言?

縱然地域文化不同,但香港和馬來西亞學運的命運卻意外地相似。

回首香港,學生運動於六七十年代亦曾轟烈一時,惟最後也不敵逐漸低沉的命運。到了2000年後期,學生運動似乎又再蠢蠢欲動,反抗政府的力量亦隨著社會不滿而愈滾愈大,最終這股力量於雨傘運動如煙火般爆發,亦寫下了香港學運的一大里程碑。然而,運動後的挫敗卻使領導的學聯四分五裂,成員院校相繼退出。

同時,政權打壓在雨傘運動亦愈加嚴苛,曾參與雨傘運動的講師紛紛被秋後算帳──浸大邵家臻不獲續約、港大陳文敏無望任職副校長、浸大黃偉國續約年期大減,各大專院校的校董會相繼被安插「梁粉」進場,近日「港獨」議題亦指不能在大專校園內談論。

既要處理內部分裂,又面對政權大力打壓,香港似乎正處於學生運動的嚴冬。馬來西亞的經驗,或許香港學生組織帶來一點啟示。

[1] 據統計,由1968年9月1日至1969年8月31日止,發生大規模學生示威的有:美國210次、印度97次、法國56次、阿根廷42次、西德34次、日本32次和英國26次等。

記者:麥馬高、梁敏德、石姵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