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讀後

《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讀後

近年流行本土,廣告以傳說中的獅子山下精神作招徠;看完郭儉和羅金義合著的《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之後才發現香港仍然有獅子山下精神,只是在默默耕耘、發光發熱的,原來是南亞族裔的社群。

閱讀本書時,憶起了一段一段接觸南亞人士的經歷。同事們近日興起飲威士忌,當中有人推薦印度出產的威士忌,香氣撲鼻,每瓶只需港幣一百元。為了大量入貨,逼迫同事親身帶我到佐敦的南亞人士雜貨店。當時的心情就像高中時踏入重慶大廈一樣,既是勇闖異地,亦大開眼界。原來這些就是書中提及的典型族裔經濟。

本書作者訪問了不同的南亞商戶,他們有些是香港出生,在尼泊爾成長、接受教育,再回流香港的尼泊爾人;有些則是「鍾情」香港的巴基斯坦裔移民,他們因為不同原因來到香港,但同樣以香港為基地建立其族裔經濟。訪問個案中,他們的故事和很多基層港人沒有大分別,在面對高昂租金、活在被邊緣化的生活當中仍然會說「我不會想找政府幫忙!」、「只要你聰明,願意努力,就會賺到錢!」這些對話不就是各大傳媒爭相採訪的勵志故事嗎?卻原來不是華人社群獨有。

去年配合政府關注少數族裔的大方向,老闆下令身為公營部門、機構網站亦要加設少數族裔語言的版本。為少數族裔人士製作網頁,首先要處理好兩大問題:文字翻譯和搜尋相片。文字翻譯方面,以我多年公關經驗,撰寫新聞稿不是中譯英就是英譯中,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要處理烏都語(Urdu)、旁遮普語(Punjabi)、尼泊爾語(Nepali);當中旁遮普語還有分印度旁遮普語和巴基斯坦旁遮普語。慶幸文字翻譯工作外判給專業翻譯員負責,再有社區團體安排本地少數族裔婦女們協助複檢,否則假如要我們核對這些「蟲型文字」,後果無需多講。那些幫忙複檢翻譯的婦女,跟本地婦女無異,都是專心照顧小童和家庭,但在密密麻麻的日程中,抽出寶貴來協助我們。為表謝意,我們送上日常家居用品作為禮物,但是最令她們牽腸掛肚的,始終是準時到學校接孩子放學。本書中有關南亞裔女性在家庭經濟和安身立命過程中的承擔和態度的著墨,比起不少本地社會分析的著作,還要豐富。值得一讚的是作者以全新的角度探討本地的南亞裔人士,獨到的眼光,帶領我們深入了解這群被主流社會遺忘的族群。這點與市面上有關南亞人士的書籍完全不同,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愈看愈能夠體會那鼓朝氣朝勃勃的冲勁。

剛才提到製作網站時的另一難題,是搜尋相片。市面上各大圖片庫提供各式各樣的相片供購買,豈料尋找少數族裔的家庭合照竟就如要摘下天上月亮般困難。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人士的相片主要都是戰地照片,有手持機關槍的小孩,或者戰亂中的老人和稚子,狀甚可憐,見者心酸。結果,沒圖片不成網站,透過好友協助下安排了兩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家庭幫忙拍照。在專業攝影師的鏡頭下,他們穿起華麗的傳統民族服裝,高高興興地完成了美滿家庭照拍攝工作。時下流行到影樓拍一輯家庭照,動輒要花幾千大元,我卻認為我們這輯少數族裔家庭照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藉著拍攝的機會,我們終於遇見香港的另一面;雖然我們共存在這片細小的土地上,但彷彿從來沒有遇過對方,活像生活在兩個世界。本書的圖片精美,人物性格躍然紙上:躊躇滿志的餐廳老闆和小貿易商,對民族藝術自信自豪的布舖店主,樂觀積極地參與建設多元文化社區的年輕人。在中文主流傳媒將南亞裔人士妖魔化成洪水猛獸的當下,細讀本書的故事和分析,會重新認識傳說中香港人如何迎難而上、不亢不卑。

香港一向以國際大都會自居,以多元文化城市感到自豪。香港自古是移民城市,南亞裔族群當年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因為工作的原故不約而同地移居香港,落地生根。他們有部份在香港土生土長,是第二甚至是第三代香港人;部份則三十多歲才來港尋找機會。書中訪談每個個案最後亦加插了反思的討論,總結每個商舖的維生之道。例如在重慶大廈售賣手機的生意,掌握族群網絡成功站在世界中心,成為草根跨國商人。然而,在他們的努力和豁達背後,作者亦有分析族群經濟當前所面對的結構局限,當中包括語言局限和租金飈升,以及被主流社會遺忘等因素。儘管在香港土生土長,能操流利廣東話,但香港人對中文以外的語言的包容是不是退步了,以致他們生意的日常運作有時也要假手於人;重慶大廈的生意多大也好,本地華人手機生意最蓬勃的先逹廣場仍是打不進去的市場。即使他們從沒有懷疑過自己是香港人的身份,但打從心底裡明白自己並非主流族群,「外面的人」不會理睬他們,甚或會排擠他們,結果還是做「自己人」的生意比較穩定,卻有志難伸。

雖然面對總總困難與局限,但他們仍然樂觀積極面對,好好利用香港低稅率等自由經濟的營商環境,在有限的空間發揮,開拓自己的「別有天地」。在主流社會仍以弱勢社群的心態來看待他們的時候,他們始終發揮獅子山下精神,自食其力而不丟失族群文化尊嚴,默默為生活打拼而不落為社會負擔。讀畢本書之後慨嘆:到底是他們滲雜了「香港」,還是今天的香港華人辜負了當年的獅子山下?

閱讀了此書,提醒了自己,當前政府為「港獨」思潮而煩惱,但這其實是時候反思現行的少數族群政策 —— 依舊以處理弱勢社群的心態提供「施捨」,還是以尊重、融合為大前題,為這群土生土長或者老早就落地生根的香港人營造和諧多元的生活空間,共創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