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寫在校園易名一事

寫在校園易名一事

名字重唔重要?名字絕對重要。

耶魯大學在學生、畢業生、教職員等的要求下,終在數日前決定把卡爾霍恩學院(Calhoun College)易名為霍普學院 (Hopper college)。易名的意義在於價值的堅守,抗拒約翰•卡爾霍恩生前所上象徵的白人至上主義以及奴隸制度的合理化﹝1﹞。係地球另一面嘅嶺南大學湊巧地決定要更名,要為原名加上香港兩個字 (是香港嶺南大學或嶺南大學 (香港)則尚未知曉),可以肯定的是更名將於日後校園運作中通行。

若從地理分割上而言,這個易名或許並未存有太大的懸念,校方所云是為了區分在廣州的嶺南(大學)學院,避免產生誤會﹝2﹞ (但這些誤會的頻密程度則從未有被計算過出來)。然名字的意義絕不只服務於地理上的區分,名字是一種確認(identification),由自我確認到他者如何確認自身,名字都演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確認的過程中,名字不是空洞的產物,而是有其獨特的存在經驗以及在往昔經驗中所累積、堅守的價值。嶺南大學四個字同樣絕不空洞,就算不論易名會否導致分校的錯覺,它仍淘空了嶺南大學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還記得大一開學禮中,校史僅在數分鐘以蜻蜓點水式般提及,由格致書院一下子跳了70幾年後到1967年嶺南書院的成立,再跳了廿餘年至大學正名。大學自身的離散經驗(Diasporic experience)只以戰亂、教育調整兩組詞語帶過,其花果飄零到靈根自植的過程、細節則任由世人自行發掘,應講的就此隱沒。

嶺南大學兩次的離散經驗都是人為的,分別在於第一次是他國所致,第二次是新政權依著本國的名義所致。1938年底,日軍兵臨廣東省,戰事爆發,各校停止運作。其時校長李應林先著10多位教職員留守廣州校址,以救助戰事中的難民。其後則了解到短時間內都不能原址辦學,猶幸蒙受當時香港大學借用校舍,500多位學生得以繼續學業﹝3﹞。然戰事終究蔓延至香港,短時間的復課隨著淪陷而告終。但嶺南並無因此而消逝,其後再獲當時主政廣東省的陸軍上將余漢謀幫助,得以在當時粵北曲江的大村復課﹝4﹞。就此師生們則在大村度過數過寒暑,其時他們更稱大村作嶺大村,雖然設施簡陋,但仍有不少生活趣事,校園活動諸如運動會、話劇、音樂會猶存﹝5﹞。至1945年日軍戰敗,是次的離散經驗,師生們是有家可歸的,可以在廣州的校舍重新上課 (校舍雖被日軍佔據一時,但建築物大多完好無事),該年秋天,嶺南大學正式復課。

然第二次的離散經驗中,嶺南大學不再有家可歸,反而是要落戶、植根於香港。二戰後的嶺南大學在教會的幫助下逐步恢復,新校長陳序經的管理更使校園的學術水平更勝從前。可惜 動盪沒有隨著二戰結束而離去,隨後的國共內戰、新政權的「解放」同樣逐步影響身處廣州的嶺南,學術始終脫離不了政治角力。嶺南在內戰之末成為懼怕新政權或新政權容容不下的南來學者的收容所,如是陳寅恪、張純明等來自清華、燕京大學的學者﹝6﹞,說是國內學術自由的最後一道防線也不為過。1949年新政權正式成立,「解放」終在年底殺到廣州 (先前的南來學者,僅得陳寅恪留守)。嶺南作為一間外資 (與美國關係非淺)、宗教背景的大學,中共對此自然是相當敏感。中共在課程上強制學生必須就讀「新民主主義課」與「馬克斯主義政治經濟學課」,在人手上強制 撤走大量美國教師與學生。在韓戰其間大學更是貼滿大字報無差別地抨 擊校內美國人,配合著抗美援朝﹝7﹞。中共的宰制下的大學必得跟緊當權者的政治任務與意識形態,並不鼓勵學術自由。1952年,嶺南大學在「高等教育調整」下被收編於中山大學,陳序經更一度被貶在圖書館工作。嶺南自此與廣州的校舍分割,失去大學這個運作單位,開展其第二次的離散,而這次他們沒有地方可回歸,而是要重新植根在其他地方。

雖然固有的校園經已失落,但嶺南的群體仍寄望著有日「紅灰精神」的教育可以再現,更為此而付出不少,像是支援香港崇基學院的建立(其第一任院長正為李應林)、嶺南中學的運作等。經過10多年的忍耐,嶺南書院終在灣仔建成 (1967),從此紮根於香港至今。

嶺南大學這名字所承載的正是一段又一段的離散經驗,既然她早已在40年前落戶於香港,到底去到今天又是否有必要在名字上再加上香港呢?若是加上,有會否令上述的離散經驗/故事與我們的距離拉遠呢?難道當下的廣州嶺南(大學)學院與嶺南大學(香港) 又分享著百份百相同的歷史經驗?

我想這些問題斷不應由少數人作決定,同樣不用急着決定。

﹝1﹞ “Yale to change Calhoun College’s name to honor Grace Murray Hopper”, (Yalenews, 11/2/2017)
﹝2﹞ 〈免與內地校混淆 嶺大logo加「香港」兩字〉,(明報,9/2/2017)
﹝3﹞ 《抗戰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1946)
﹝4﹞ Overview of “Trustees of Lingnan University Archives”, (Yale University)
﹝5﹞ 《大村歲月 : 抗戰時期嶺南在粵北》,(大村歲月出版組,1998)
﹝6﹞ 李瑞明:《嶺南大學》,章13:戰後時期(嶺南(大學)籌募發展委員會,1997)
﹝7﹞ 李瑞明:《嶺南大學》, 章13:戰後時期( (嶺南(大學)籌募發展委員會,1997)

*圖片為1995年的嶺南大學,圖源:Lingnan University, 1888 to Present: a Pictori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