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2017黑臉琵鷺 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公佈

2017黑臉琵鷺 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公佈

圖:黑臉琵鷺的食物主要是魚蝦及其他水生動物。(攝:Lok Ching Wa /香港觀鳥會)

這則保育消息為2017年帶來一個令人振奮的開端!屬全球瀕危的黑臉琵鷺於本年一月的全球同步普查中,總共錄得3,941隻,比2016的3,356多了585隻(17.4%),繼續締歷史新高,反映跨地區的合作確實可以獲得令人鼓舞的回報。今年的全球黑臉琵鷺普查於1月13至15日進行,超過一百多名的研究員、學者,保育專家、保護區工作人員及義工參與,調查地點超過70個。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暨全球同步普查統籌員余日東對今次結果既喜亦憂,他指出:「台灣種群有長期上升的趨勢,因此台灣以至全球總數繼續增加是預期中的,只是今年的增長幅度有點意外驚喜。不過,其他地區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樂觀,最明顯的例子是香港及深圳的后海灣只比去年多了4隻,但總數比2010年的高峰期462隻卻相差87隻,下降趨勢持續至今仍未有明顯改善的跡象。而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數量也比去年減少了約9%,雖然去年的數字是歷年之冠,但我們擔心的是未來會否持續下降。我們需仔細研究台灣日本等地區的增幅與中國大陸及香港深圳的跌幅是否反映了濕地管理上的差異或氣候變化。

台灣南部曾文溪口仍然是最大的黑臉琵鷺越冬地,當地今年錄得1,810隻。加上嘉義縣及高雄大群,以及其他地區少量紀錄,台灣今年共錄得總數2,601隻,佔總數66%,所佔百分比持續上升。在后海灣,我們共記錄到375隻,比去年僅多了4隻。比較台灣及后海灣兩個全球最大的黑臉琵鷺越冬地,能否預視兩地黑臉琵鷺將會有很不相同的前景?」

至於香港的狀況,數據顯示米埔自然護理區的黑臉琵鷺持續下跌,但香港濕地公園卻有所增加。過去,黑臉琵鷺通常一大群地聚集在米埔某一個點,但近年牠們會分成多個不同的小群落,分散在后海灣地區多個不同的地點聚集,這可能跟棲息地質素改變、各地點數量的自然波動或鳥種行為改變有關。

雖然整體字增加了,但今年各地區的數量變化卻顯示了不同的趨向。在日本及越南,黑臉琵鷺數量上升,日本錄得433隻,是首次超過400隻大關;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包括海南島)、南韓及澳門的黑臉琵鷺比去年減少了,后海灣數量相對平穩,即黑臉琵鷺沿著中國海岸線遷徙到后海灣數量減少了,可能反映中國南部沿海的棲息地質素下降,導致更多黑臉琵鷺選擇在台灣越冬。
為了研究黑臉琵鷺如何選擇越冬地,香港觀鳥會聯同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講師宋亦希博士分析過去多年全球黑臉琵鷺普查的資料及數據,發現人為干擾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剛發表在國際研究期刊“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內。

宋博士解釋:「自1997年535隻黑臉琵鷺增加至2014年的2,726隻,平均每年的增幅為8%,2017年的增幅更高達17%。位於保護區內或人為干擾較少的越冬地,黑臉琵鷺的增幅明顯較多。研究結果顯示保育黑臉琵鷺最重要的管理措施是控制人為干擾,尤其是其越冬地最重要。即使近年黑臉琵鷺的數量逐年遞升,但牠們的處境仍然不明朗。重要原因包括很大部份黑臉琵鷺僅聚集在台灣南部及后海灣,一次疫症的爆發或中毒事件已可影響很大部份的種群。另外,更多的研究如衛星追蹤及環境監測對於了解琵鷺的活動範圍、越冬棲地的選擇和各大越冬地琵鷺個體的流動,從而改進環境管理方針是必需的。」

香港觀鳥會由2003年開始統籌全球同步普查,是次普查的主要結果如下:

  • 2017年的全球普查共錄得3,941隻,比2016年的3,356隻多了585隻,上升17.4%;
  • 最大的越冬群仍然在台灣,總數為2,601隻,佔全球黑臉琵鷺的66%,比去年的2,060隻多了541隻,上升26.3%;當中最大的越冬地台南曾文溪口錄得1,810隻,佔全球總數46%;
  • 后海灣(香港和深圳)共錄得375隻,比去年的371隻輕微增加了4隻。今年的數量佔全球總數的9.5%,升幅為1.1%;
  • 越南的數量大幅增加,由去年9隻升至今年的62隻,估計去年偏低的數字與人為干擾有關;
  • 日本的數量也有增加,共錄得433隻,首次突破四百大關;
  • 韓國、中國大陸和澳門數量均下跌,中國大陸的跌幅是10.1%,少了37隻;
  • 今年冬季,泰國在普查以外的時間記錄到兩隻黑臉琵鷺,在柬埔寨及菲律賓未有錄得黑臉琵鷺。

本年度的普查地點包括韓國、日本、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台灣、海南、廣西、廣東、深圳及香港、澳門、越南、菲律賓、泰國和柬埔寨。

本會特此鳴謝所有參與普查的各地組織和義工,令是項普查在過去多年得以順利進行,也令各地的黑臉琵鷺得到更好的保護。

螢幕快照 2017-03-27 上午11.54.07
表 Table 1:2017年各地普查結果 Results of different locations in 2017 Census(附註: * 並非於普查日錄得,故不計算在總數之內。)

Diagram 1
圖1:1989-90至2016-17年冬季的全球黑臉琵鷺數量

Diagram 2
圖2:2017全球同步普查期間黑臉琵鷺在不同越冬地的全球百分比

Diagram 3
圖3:比較七個主要越冬地區的已知黑臉琵鷺數量趨勢

附件:黑臉琵鷺小檔案

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屬鸛形目、䴉科。本科的鳥類,如䴉和琵鷺,在全世界僅有三十五種,其中同為琵鷺屬的種類僅得六種,當中非洲琵鷺分佈於非洲,漂亮的粉紅琵鷺生活於南北美洲等地,而黃嘴琵鷺及澳洲琵鷺則可於澳洲找到,出現於亞洲地區的就有白琵鷺與黑臉琵鷺。黑臉琵鷺則是六種之中,唯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入全球受威脅的鳥種。

黑臉琵鷺的英文名稱為 Black-faced Spoonbill,意即具有黑色臉龐和匙狀嘴巴,這個黑長的扁平「湯匙嘴」和中國樂器琵琶相似,因此中文名字以琵鷺稱之。除了黑色的嘴、臉和一對修長的腿外,全身就是如雪般白的羽衣,覓食、行走、展翅及飛行等姿態亦相當優美。

遷徙路線

黑臉琵鷺是一種候鳥,每年初春三月,牠們會陸續分批離開越冬地區,返回北方繁殖地完成「人生大事」;直到十月,牠們又會返回越冬地區,如此周而復始。

為了找出牠們的遷徙途徑,研究員以衛星收發方式追蹤黑臉琵鷺。研究員發現一些黑臉琵鷺在台灣及香港過冬後,途經福建、浙江、江蘇沿海地區,飛往遼寧省、南北韓西岸及俄羅斯海參威沿海的小島上繁殖。

回到繁殖地的黑臉琵鷺,大約在5月後即進入繁殖期,約在6月初完成求偶、交配、產卵的工作。孵化期約需30天,幼鳥出生後在35天後可離巢,但仍和親鳥留在繁殖區,再過約30天左右才離開親鳥,獨立活動。

在香港的黑臉琵鷺,除了常見於米埔及內后海灣和米埔自然保護區外,有時還會到新田、香港濕地公園、落馬洲、南生圍及豐樂圍等地覓食,其他遠離后海灣的地方如大欖涌、大埔、長洲及沙頭角海等都有過出現記錄。牠們晚上的夜棲地多為米埔自然保護區內的基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