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六四廿八周年過後,何以前行?

六四廿八周年過後,何以前行?

六四屠城,政權濫殺人民之暴行,理應受到制裁。廿八年後,有經濟能力的人紛紛離開,到香港、美加澳日等地發展,一方面向他國人民展示祖國的強大,另一方面又不願回國,面對至今仍扭曲史實以延續統治的中共政權,並冠名曰「愛國」,事實上早已把個人前途和下一代之福祉與那個地方徹底割裂。

民族之義,在於對該地域、人事、文化之愛,並為之付出,令族群擴張發展。愛不只著眼於現狀,更關注未來。愛一個地方,不僅是愛其太平盛世,更要憂其動蕩之時。爭取民主不果,我們應放棄目標、接受現實,抑或以其他方法將當時之精神傳承?屠殺過後,大量民運人士流亡,於國境內延續革命愈趨困難,而香港則成為民主思想萌芽的基地。一直強調必須令國家強大的中華民族,在這廿八年間,如何令中國民主運動寸進?

雖則港中文化環境制度迥異,截然不同的兩個民族,仍有相互借鑑之處。廿八年前的香港,深受天安門的畫面所震撼,理解中共不容民主凌駕其霸權之本質;廿八年後的中國,民主進程裹足不前,而香港近年身份認同、民族精神的萌芽,同樣能影響中國民眾,令他們理解,維護中共霸權、默許甚至讚揚其惡行,不是「愛國」;不平則鳴、共同籌劃國家的民主進程,方為民族和國家之愛。尤其是,中國民眾大多從不能直接接觸六四、文革等資訊,即便有所聞也是或被扭曲、或輕描淡寫的故事;要令其了解政權本質,必先還原歷史,將之延伸至近年不同地方的民族運動,方起鼓動之作用。而作為民主思潮的基地,面對殖民和施壓,我們更要堅守目標,於愈加狹隘的空間中努力求全,如此方能以香港二十年來之遭遇,以及崛起之本土民族運動作一榜樣,帶動其他不同地域之人,以己之力保護自己的土地,並籌劃屬於自己的未來。

香港人信奉公義、原則。遭受迫害、屠殺的學生和民眾,香港人皆著力聲援。面對共同敵人,不同派別皆有其應對之法,縱然手法不同,也是追求同樣的目標,這本來正是民主之精神,也是香港民族引以為傲之處。將可貴的價值和理念傳承且宣揚於外,乃一切社會運動至為理想之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們除了借鑑歷史外,更需警惕自己,避免落入「中共式求同存異」之思維,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