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遠橋不能救近塞 齊想改善真方案

遠橋不能救近塞 齊想改善真方案

就元朗17億天橋的撥款申請,政府主動調後至十月立法會復會後再傾,原意是希望暑假時可繼續向五大專業學會游說支持,但今天五大學會舉行記者會表明反對立場,猶如向政府的社區白象思維摑了一巴。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沐文指出,反對原因並非造價多少,而是起橋未足以解決交通問題,卻產生更多環境和規劃問題,影響城市的宜居度。他直言若認同項目有價值,會贊成投資,但這條橋即使只需1.7億都會反對。以下是發言重點供大家參考:

1. 政府先有結論,要在明渠起一條橋,才去做研究搵理據證明其合理性,並純粹從工程角度計算運輸效率指現方案係最好,卻沒有從整體社區需要,如何達至宜居城市的角度去構思,社區規劃不應該如此單一功能去決定。

2. 即使只著眼交通問題,天橋也沒有回應問題的根本。天橋選址距離行人密度最高地區(大棠路至康樂路一帶) 約350米,因為該處是街市、銀行、食肆集中地,質疑人流和活動模式會否因為多了一條天橋而改用。多一條橋,一定能分擔了某些人流,卻無法解決問題。

3. 以銅鑼灣糖街天橋作例子,當初設計時刻意逼人行上去,但始終無法疏通路面擠塞,最終只能靠加闊行人路和劃行人專用區才能解決問題。天橋的價值涉及人的行為因素,不能單靠數值計算。

4. 若要下決心改善元朗交通問題,某幾個位置因為有唐樓凸出令行人路收窄至不足兩米,能否考慮用土地收回條例處理?行車路被輕鐵佔據,而輕鐵早在未有西鐵時落成,今天會否考慮其在元朗市中心的存在價值,搬遷以釋放馬路空間?

5. 短期措施,可從擴闊燈位(參考中環畢打街與皇后大道的十字路口)作疏導行人。

6. 既然天橋起了都無法達至本來改善交通的目標,但起橋而犧牲的城市空間、通風、微氣候等環境因素卻是無可替代,而且明渠一帶是元朗市內居民最願意停留和活動的地方,大興土木後的損失無法彌補。

學會強調,若果政府只問居民要唔要一條有瓦遮頭的天橋,十個居民九個都話要,但政府唔應該咁片面去構思社區發展,應懂得更綜合地考慮如何令居民生活整體有改善。所以直對今天,政府都未能說服五個學會接受方案。

朱凱廸團隊,從得悉元朗明渠建橋一刻起,都嘗試從大家希望有一個怎樣的社區來引發大家對好生活、好環境的討論和追求。交通問題確實是元朗人之痛,但如果不能夠對症下藥,一條石屎巨橋只是為市民帶來假希望的迷暈劑,而且副作用嚴重。這個暑假,大家能夠繼續發揮民間智慧,一齊諗出解決交通擠塞以至改善社區生活的真方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