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歐陽檉:莫將海洋當沙漠 文化無須人工島

【文化論政】歐陽檉:莫將海洋當沙漠 文化無須人工島

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算是不過不失,但也沒有驚喜。就像朱鎔基總理說過的昔日中美關係一樣:好又好不到哪里去,壞也壞不到哪里去。今年施政報告中直接對文化產業或文化藝術有關的著墨的確比以往的多,但不少篇幅用來描述過往幾年的成果(各個場地紛紛落成等),涉及土地或財政資源的事項也只是透過現有的架構去分配,設立文化局一事也沒有再提起。

今日香港難有文化局

文化不是唱歌跳舞咁簡單。二戰之後法國第五共和,設立文化部,志在重建共和國的榮耀,萬象更新振奮人心,建立身分認同,呼應福利社會,後來走向文化民主,成為世界文化部的典型。社會主義國家則視文化為政權宣傳的一部分,一度獨尊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中國亦所謂「二為」要「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是限定式文化政策。這兩種文化部,前者我們望塵莫及,後者就no thanks了。

這些文化「建國大業」,在香港重光後,港英政府都扯不上邊。直到大會堂的建成,才有官辦文化的起點。除此以外文化行政就是市政局,一個同時管理屠房和劇場的准市議會,直至董建華1999年「借雞殺局」為止。1995年成立的藝術發展局本有政策倡議的功能,可惜後來被束之高閣。2000成立的文化委員會引起過難得的文化政策大辯論,而在2003年提交的《政策建議報告》,也可能是迄今最接近香港成文文化政策的物體,但報告無論在思想理論或改革建議方面都是毀多於譽,所以當時政府口說採納,行政最誠實。現時時局比當年更複雜,林鄭月娥不想節外生枝,以成立新政策局涉及額外資源為由推卻。,並不令人意外。不過一個每年涉及至少48億元的政策範疇長期只有一個總長一頁的 point form 網頁交代,(請參閱民政事務局的「文化政策」網頁),綜觀全球,也可能只有香港一家。

文化局成立不到,於是香港文化政策大體不變:欠缺領導、文化藝術有關的事務散落各個部門:土地問題歸發展局、能賺錢的歸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不能賺錢的歸民政事務局— 這個分類未免太過隨意,欠缺思考。而以起樓(場地、活化工廈)代替宣政,也繼續是香港隱沒文化政策的基因。

不宣而政起樓派餅

於是西九中途殺出個賽馬會故宮,林鄭今天就可以這樣交功課了:「我們的願景,是發展香港成為一個植根於中國傳統並融會多元文化的國際文化大都會......西九將擁有兩個世界級博物館,分別是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風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將在維港海濱鼎足而立,成為綜合文化、藝術、旅遊的新地標。」(包括藝術博物館共有三座)。而「植根中國傳統」,首次出現在施政報告上,我希望是言者無心,並非有向中央表忠的意味。中國傳統、華夏文化,我們也是繼承者,不因政權而分界,平起平坐,沒有你高我低。國內體制內的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本來比起香港近年興起的義和團式愛國已經先進得多,令人十分唏噓。

沒有文化局,市民和政府難有對口單位作質性的文化對話,政府各執行部門之間也可以繼續玩閃避球,苦了前線藝術家和公務員。不宣而政的文化政策,也留下太多灰色地帶。文化工作者習慣在政府的不干預下享有消極自由,但那怕有朝一日得罪了哪位方丈,隨時失驚無神DQ 你,於是自我審查,也難說是善治。

昨日大娛今日參與

不過,從施政報告我們也看到香港文化生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就場地而言,過去十年是繼1970-80 年代後的另一次建築狂潮,而且多個落成的場地在風格和美學上更與國際接軌,香港的確比以前更好玩。部份新落成的場地由獨立公司或法定機構管理,並非由政府部門,也有過渡到文化民主階段的跡象。

在全球化和其他亞洲國家走向自由勵精圖治下,香港歌影視不再是獨佔鰲頭,實情已經是大片indie化了,電影亦因此獲政府肯定為香港「品牌」。但其他流行文化(如音樂、文學等)則沒有觸及。其實香港除了是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系,也是一個細小而開放的文化體系。除粵劇因為成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地位提升外,其他植根香港的流行文化是否也是香港的重要的文化承傳?文化保育不單止應該是有形的古蹟,或者是可以放在場館內的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也應該包括可以大量發行的文化。我建議政府應該擴大電影發展模式至其他流行文化,並鼓勵民間集資加政府資助配對模式。政府年年盈餘,庫房腰纏萬億。與其「島錢落海」,也應該做政策創新,開闢官辦文化、放任市場、商業贊助之外,讓香港人盡其才的第四條路。

莫稱海洋作沙漠

所謂『文化沙漠』之說,據說是出自當年民國時代起來港棲身文人的意氣說話(見陳雲著《香港有文化》)。後來竟然成為了港人普遍的迷信,而且成為了爭取支持某些項目的說詞,予人有點危言聳聽之感。2007年當時主導西九的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也提過:「曾幾何時,香港的別名是文化沙漠,但在努力打造經濟大都會的同時,我們已逐步消除這個惡名。」所以他用的也是過去式。今天所見香港人已經從單純娛樂過渡到手作創作的階段,但一位「三極博士」卻說:「(填人工島)增加土地供應,讓文化藝術產業可立足於香港的商業社會,讓香港一洗『文化沙漠』之稱。」真是不知有漢,遑論魏晉 。

只要香港的語言不死,文化不死,即使政治淪亡,港人各散東西,千百年後,香港仍然是有燈就有人。有危機,就有團結。但香港人團結,不需要團結香港基金。

作者為大學講師

文章刊於2018年10月15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