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垃圾進,垃圾出」的何喜華

「垃圾進,垃圾出」的何喜華

重要的話先說在前頭,本文標題不是說何喜華先生是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 是一句 IT 界的慣用語,意指「如果將錯誤的、無意義的數據輸入電腦系統,電腦自然也一定會輸出錯誤、無意義的結果。同樣的原則在電腦外的其他領域也有體現。 」(取自維基百科)

社區組織協會的何喜華最近就完美演譯了這個原理。最近他在信報撰文[1],表示根據他推算,單程證新移民佔用本地公立醫院服務不足0.5%,即使按收入調整,也只是1%,所以單程證新移民並不會對公營醫療系統構成負擔,公營醫療問題應該透過規劃解決,云云。

一看這個數字,可謂是震驚七百萬人。對比起早前有公院放射治療師指病人七成是 R 字頭身分證,或者眾多公院醫生表示近年在門診或入院病人中,新移民的比例顯著增加,這兩組觀察的距離可說是差天共地。究竟是公院醫護集體講大話,還是有人在玩弄拙劣的數字遊戲?

首先,正如中產平民撰文[2]所指,原來社區組織協會只計算一年(2017年)來港的新移民佔用服務的數字,得出佔用率只有0.42%(收入調整前)或 1% (收入調整後)的錯覺。

嘿嘿,用同一套邏輯,假如用同一個估算但將單程證新移民的定義擴展為來港不足七年人士,就算不考慮年齡增長的因素,整體數字會立即飆升至 7% (收入調整後)。假如改為計算主權移交後的所有新來港人仕,就算不考慮年齡增長的因素,新移民佔用公營醫療的比例立即增加至 20% (收入調整後)以上!

但其實何喜華的謬誤又何止於此?大家都知道,解決醫療問題不可能有一個簡單而一勞永逸的答案(英文所謂的 silver bullet)。社會上提出應該減單程證嘅人,亦沒有說過減單程證就是 silver bullet,減完單程證之後其他醫療規劃,例如引入海外醫生或者自願醫保,就可以不用做。

現實是,解決一個這樣複雜的問題必然要多管齊下,既要從需求方面(demand side),亦從供應方面(supply side)入手。何喜華更嚴重的謬誤是設定偽命題,把 demand side 及 supply side 的措施對立起來。他的建議前設於改善 supply side 的措施可以解決一切問題,demand side 的措施則碰也不能碰,而這前設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同時從兩方面落手改善問題,跟本沒有矛盾。既然每年新增人口中,超過七成是新移民,而近幾年到香港的新移民之中,每年都多於一千個為65歲以上[3],這些是實實在在影響需求方面的因素,為什麼不應該先處理?既然前設本身已建基於一個不存在的偽命題,根據「垃圾進,垃圾出」的原理,他的整個推論已經可以掉進垃圾桶。

的而且確,即使立即煞停單程證,基於人口老化,下年今日的醫療需求對比今天仍然會有正增長。但是煞停就增長少一點,不煞停就增長多一點,當考慮到醫生處理一個新症需要比舊症用多幾倍時間,而中國來的病人越來越多不說廣東話,甚至拿着一份簡體字報告給醫生參考,種種因素都令醫生需要加多時間去處理新移民病人。在一個已經瀕臨爆煲的系統,任何政策能夠減少一點點需求增長,對整個系統的效率都已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然,政府在醫療規劃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引入海外醫生,社會各界最近都提出不少具體可行的建議,甚至以住被視為最大阻力的醫學會,亦已表態支持[4]。但正如前文所述,煞停單程證不會是 silver bullet,引入海外醫生也不會是,正確的做法是任何有助改善問題的短中長期的措施,只要沒有矛盾,都應該盡快一起做。但何喜華借用人口老化作為擋箭牌,一味把解決辦法推向 supply side,但對控制 demand 的措施卻視若無睹。只強調家庭團聚是人權,卻無視即使是西方國家也不會視家庭團聚為絕對權利,對新移民的經濟能力也會有一定基本要求[5][6],避免他們成為社會的負累。由是可見,何喜華等人的所作所為其實只是透過訂定偽命題,企圖轉移視線並把新移民的利益凌駕於整體香港人之上。

2065370_c86c0e47bc61df02d01707098b705302

參考:
[1] 從醫療亂象看人口政策的後果前因

[2] 騙徒的手法

[3] 內地新來港人仕的統計數字

[4] 醫學會副會長認同放寬聘海外醫生

[5] 避免大愛變成大恨——歐盟同挪威嘅家庭團聚政策

[6] 我的削減單程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