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能夠不去負擔昂貴的港樓,才是一種成就

能夠不去負擔昂貴的港樓,才是一種成就

有一派意見認為香港房屋的剛需強大,樓價大概能夠企穩。

但留意樓市多年,我現在的想法是,樓市並不只受單一因素影響。而就算只談剛需,我們要注意隨著反送中(實為反警暴)運動推進,各所大學爆發激戰後,大陸政府命令在港陸生撤學,那至少已令新界東少了一批物業需求。所以剛需並非沒有轉變。

大陸需求也不只來自學生,也有大陸人的確移居香港。可是國內媒體經常唱衰香港,以至於國內據說還有殺香港人的網頁遊戲,對部分人而言,香港已不再是移居勝地,這方面的移居需求也會減少。同理,在唱衰後,香港也不是旅遊勝地了,大陸遊客遂降,那也會令部分多用途物業從賓館改回住宅,實際上動搖了需求。

另一方面,香港的移民潮也是剛需回落的因素。

在剛需以外,其中一種需求是投資。由於對樓價上漲已失去憧憬,這方面的需求也會減少。恒大在掃管笏的珺瓏灣II,去年10月定價1.69萬元/呎,以該地段而言,這個價錢恐怕必須計入投資憧憬才會有人願買。但結果一伙未售,現在減價至1.63萬元/呎,但我恐怕也無人問津。我不肯定失去憧憬水分後,樓價的應有水平。

而樓價要有支持,也得視乎購買力。雖然港樓一直難以甚至無法負擔,仍長升長有,但那是因為有來自大陸的購買力。當大陸的購買力基於上述的喜惡問題,又或基於大陸經濟下行而減弱,樓價便得視乎香港人的購買力。隨著凍薪、裁員、倒閉之聲不絕,香港的購買力同樣下行,那也應該反映在樓價之上──當然警員例外,他們將獲得預算案的許多津貼,他們將是發展商的上賓。

至於與香港可能較有關係的大灣區房價,恐怕會有下修空間,尤其如果部分大灣的購力是來自香港。事實上近一年我收到的最多推銷電話,似乎已不再是借錢,而是買大灣樓。經過武漢肺炎以至近日桂民海判刑等事件,我相信香港人對於移居大灣會有更多戒心。就像不少台灣人一樣,在疫情爆發時,都會更慶幸自己是身處台灣,而非對岸。中國或大灣的光環無疑有所褪色。

而假如大灣的香港業主後悔,想賣掉樓房套現,恐怕非常困難。一來購買者已比以往難覓,二來大灣不斷有新的樓房,二手業主要面臨太多新房作為競爭對手,恐怕很難匹敵。

由於無法預測疫情和經濟環境的變動,樓價動向向來只能估算。以上是我看到的一些綜合考慮因素,並認為香港樓價也不如一些論者般能夠如此樂觀。可是由於我基本上沒有在香港買房的需要,樓價的動向其實與我無干,我其實沒有研究的必要。還記得當大灣推銷員打來邀我去看中山的樓盤,我第一個想起的是台北的中山,還真有點興趣呢,並反問是否台北的中山。

當許多人視買一層港樓為一項成就,我這些年卻反而覺得,能夠不去負擔昂貴的港樓,才是一種成就──那也是一種難得的灑脫或解脫。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