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清潔工和回收現狀(上) ——外判商賺得腦滿腸肥,勞動者受盡剝削歧視

香港清潔工和回收現狀(上) ——外判商賺得腦滿腸肥,勞動者受盡剝削歧視

城市的整潔,需仰賴清潔工。城市的廢物回收,亦需仰賴清潔工,因為很多清潔工業餘也會回收廢物,賺取外快。然而,非常微薄的待遇,卻與其貢獻毫不相稱!

環境正義和分配正義,兩者缺一不可。我們爭取環保正義,同時也要爭取分配正義,確保為環保事業付出勞動者能得到體面的工資和待遇。真正的環保運動,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否則,再美好的環境,也只有富豪有閒暇和金錢去享受;窮人每日拼命工作十幾小時才夠維生,大自然再美好也無暇欣賞。自然美景不應只由富人享有,而應屬於所有人。

然而,香港政府一面假扮環保,另一面卻在聯同外判商剝削清潔工。

政府外判制度的弊病

政府於2000年引入外判制度,將大量非技術崗位外判,如清潔工、保安員和郵差。這樣的政府外判工人現在約有兩萬兩千名。外判的投標原則是「價低者得」,目的是為政府節省開支。問題是,政府要省錢,私營企業又要利潤最大化,那麼利潤從何來?結果就是去剝削工人,榨取血汗。

同時這也是大魚吃小魚的過程——大外判商淘汰小外判商。香港清潔工人職工會研究發現,2012至2017年間,五間外判商幾乎壟斷食環署清潔外判合約:其間,食環署共批出153份街道清潔、街市清潔及市政大廈清潔的外判合約,當中八成批給這五個外判商——莊臣、萬成、立高、羅氏和碧瑤(包括碧瑤蟲害)。

外判制下,由於價低者得,所以碧瑤一直橫掃政府的清潔及廢物處理外判合約。碧瑤廢物處理及回收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成為港府長期外判服務商,負責清潔公眾場所和設施。2018年,碧瑤共獲得食環署19份清潔合約,與漁農處、房屋處也有合作。政府合約佔碧瑤七成收入來源。碧瑤八千多員工中約有3600名為政府外判清潔工。2008年碧瑤開始開拓廢物處理及回收業務,亦開始競投公營回收服務。因多年政府合作經驗,碧瑤順勢獲得相關合約。2014年起,碧瑤得到全港四區的三色桶廢物回收合約。2017年年底,碧瑤取得港島區及新界區兩份「玻璃管理合約」,以及塑膠回收廠合約。

目前,碧瑤的人員及車隊資源不斷擴展,力求壟斷市場上清潔、回收一條龍服務。碧瑤獨大令其他回收業經營者難以進場,但政府不但沒有阻止,還有意促成這種不公平的市場狀況。政府外判制度不單剝削前線員工,還破壞回收業發展,實在難辭其咎。

工人的困境

針對外判制度剝削工人的情況,我們訪談了八位清潔工。其中有七位女性,一位男性。他們年齡介於60至70歲,全部由食環署外判商莊臣有限公司聘請。他們的全職工資為最低工資,約港幣9200元,工作日有一小時無薪飯休。

做了十多年的清潔工表示,雖然外判公司輪流轉換,但福利、工資和裝備都如出一轍,無薪飯休和最低工資也沒有改變。夏天,外判公司提供的制服不吸汗,清潔工只能多穿內衣。清潔工兩年合約內只提供一件便利雨衣,破了不能換新。雨衣只是薄薄一層膠,掃街或倒垃圾桶時動作一大,便很容易破,所以他們會用黑色膠袋包裹自己;但監工發現會罵,他們只好轉用白色膠袋代替雨衣。

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清潔工做得最辛苦,但只有最低工資!」她認為香港人不尊重清潔工,又沒有公德心,令她的工作更加辛苦。擔任掃街、倒桶、洗街的清潔工大部份是文盲,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因此感到自卑。他們之所以選擇這份很辛苦的工作,是因為不識字大大限制了工種選擇。「只要著這條藍色褲(清潔工制服),去街市都會被人嫌棄,」福姐(化名)說。清潔工在社會上往往受歧視,人們常常認為他們骯髒邋遢。

由於不識字,他們只能道聽途説得知政府政策。儘管建築廢料征費已實施十多年,但仍有不少人習慣在垃圾站前棄置大型木板和電器。傑哥(化名)告訴我們,食環署每日會派兩次卡車來收集大型垃圾,當區居民習慣把大型垃圾放置在垃圾站門口,例如冰箱、電視、風扇和傢俱;清潔工要幫手把垃圾搬上卡車,增加了工傷風險。清潔工雖然知道隨意棄置建築垃圾是犯法,但對於市民棄置竹棚、木板與電器的行為是否犯法仍一知半解。

美姐(化名)做了三十多年食環署清潔工,60歲退休後轉為外判散工,新界、九龍、香港島都有掃過,崗位在掃街和倒桶間轉換。聽到政府的垃圾征費政策,她立即表示反對——「冇用㗎,香港人咁冇公德心!」「現在附近的商戶連垃圾袋錢都想慳,直接倒到滿地垃圾,執到我死!」她認為,如果未來實施垃圾按袋徵費,商戶更沒有可能出錢倒垃圾;除非政府每日派督察上街執法,否則不可能打擊亂扔垃圾的行為。隨後她向我們展示了當日工作時所拍的照片:

「人很懶!那麼大的垃圾不扔去垃圾站!不能塞入垃圾桶便放在垃圾桶旁,每個星期都會出現一至兩次!令人很氣憤。」儘管美姐看到此情此境很生氣,但她還是要把這些大垃圾搬上手推車,再運去區垃圾站。當問到有沒有就此向上司投訴時,美姐說她現在都不會向上頭投訴。她的工作經驗是:投訴太多會令人對她印象不好,覺得是她在偷懶。

我們乾淨整潔的環境有賴於清潔工的默默付出。他們人數眾多,政府設計政策時應把他們的聲音和意見納入體制之中。可是,最近二十年來,政府卻用外判制度把他們推得越來越遠。

拾荒者功勞埋沒

在可回收物品中,紙料和金屬回收率之所以最高,是香港拾荒者的功勞。市面上有價有市的可回收資源,是拾荒者的謀生來源。他們將有價值的廢物,包括鋁罐、銅線、報紙、卡紙、金屬、玻璃瓶和破布等,從混雜的廢物中揀出,再賣給廢物回收商。

拾荒者大都獨立工作,多是長者及失去工作能力者。關注拾荒者的組織「拾平臺」在58間回收鋪訪問了505位拾荒者,其中八成是60歲以上的長者,近九成是為了維持基本生計或幫補生計而拾荒。拾荒者對回收業貢獻良多,政府卻不肯正視這股力量。拾荒者的長期付出不受肯定,還不時遭到食環署驅趕,甚至會罰收財物或遭到檢控。


本地回收商價格表。圖片來源:香港01。

本文摘自全球化監察報告《兩岸三都垃圾圍城的對策(香港、廣州與臺北減廢經驗之初步報告)》,如果您對這個議題感興趣,歡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