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蟑螂──環境守護者

蟑螂──環境守護者

  「牠們是喜愛清潔的。」
  「牠們會清潔大自然。」
  你沒有聽錯,這確實是有關蟑螂的描述。
  無論你看到牠時會尖叫,抑或狠狠的拍死牠,你都不能否認對牠是熟悉的,畢竟是同屋共處……只是,你真的對牠熟悉嗎?

比恐龍還要早立足地球


於美國俄亥俄州發現的三億年前蟑螂化石(下)和現代蟑螂。
©Jo McCulty /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9年,地質學家在美國俄亥俄州東部一個煤礦場發現了一枚蟑螂化石,經鑑定屬於三億年前的石炭紀年代,說明蟑螂在地球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要早五千五百萬年。化石蟑螂長約9公分(約4吋),相當於一隻老鼠大小,除體型較大外,其形態和現代的蟑螂極為相似。


地質學家Cary R. Easterday把發現到的蟑螂化石加上線條,呈現出古代蟑螂的形態。
©Cary R. Easterday / Ohio State University

  蟑螂,又稱為甴曱,它更成為電影電視的創作素材,在香港給冠以「小強」之名。家居常見的蟑螂品種主要有三類:美國蟑螂,體型較大,呈棕色;東方蟑螂,體型亦較大,呈深棕色至黑色,以及較小的德國蟑螂。蟑螂有三千五百多個品種,大都居住在野外,論巨型,計有體型長達8公分(約3吋多)的馬達加斯加蟑螂,和長約9公分、重約30克的澳洲巨型挖穴蟑螂。據報,科學家於2004年在印尼的熱帶森林,發現到一種長達10公分(約4吋)的巨型蟑螂。

 生命力頑強 毋懼核戰

  生命力能夠綿延億年,蟑螂委實不能小覷,牠們的生命力異常頑強,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能活上一個月,而沒有水供應下,也能生存一星期,甚至乎沒有了頭臚,也能活上九天,並可以繼續產卵。
  無頭蟑螂不成為冤魂,倒能繼續生存,只因其結構與人類有別。有謂蟑螂的腦袋遍佈全身,打這個比喻,源於蟑螂的活動並非由脊椎神經所驅動,而是由身體的周邊神經所控制,其活動受下腹、胸部及頭部三個神經系統所操控,頭臚不保,身體依舊運作。同時,因為蟑螂毋須藉腦部來維持呼吸和血壓,牠們亦非透過血液來運送氧氣到身體不同組織,牠們的身體有一個氣管系統,藉身體上的氣孔來呼吸,氣孔連結管道把氧氣帶到細胞,亦藉氣孔排出二氧化碳,失了頭臚亦不受影響;同時牠們並沒有血壓,即使頭部消失了,亦不致流血不止。
  流「血」?你不禁問:甴曱會流血嗎?
由於蟑螂並非以血紅素來帶氧,所以牠們的血不是紅色,而是無色的。只有成年、準備產卵的雌性蟑螂的血液會呈橙色,因牠們的肝臟會製造一種類似維他命A的橙色物質,這物質會送到卵巢作養份,以培育胚胎。
  嚴格來說,蟑螂的生命力比人還強。有一個說法,若核戰爆發,蟑螂會是倖存者,而人類則必死無疑,正因為蟑螂能抵禦輻射線。研究人員分析,發現昆蟲和節肢類動物都有抵禦輻射線傷害的能力,關鍵在於牠們的「退殼」本能。昆蟲在每次退殼時,體重會增加一倍,牠們的細胞亦只會在退殼時才分裂一次。細胞分裂時,對輻射線特別敏感,這亦是放射治療的機制,因癌細胞分裂較正常細胞活躍。若以蟑螂每星期退殼一次計算,其細胞分裂在48小時內完成,一旦核戰爆發,輻射線影響所有生物,卻有四分之三蟑螂不在細胞分裂狀態,因而不會被殺害;相反,人類無時無刻都進行細胞分裂,結果,一個都無得留低!

潔淨自己 潔淨自然

  說蟑螂愛清潔,大家或會難以置信,原來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生物分類上,蟑螂屬於蜚蠊目,昆蟲綱,一如其他昆蟲,蟑螂都有自我清潔能力,因為牠們必須保持身體上的感應觸鬚和肢體清潔,這樣才能隨時隨地對食物、水源、敵人保持警覺,這是大自然的生存之道。
  蟑螂為雜食性生物,除了一種名為Crytocercus的品種以吃木為主,其他品種可謂任何有機物質都吃,牠們喜愛澱粉質、甜食、肥膩食品、以至肉類和昆蟲屍體,牠們甚至連膠水亦吃,比如郵票背後的膠水,又或黏著書本、黏貼紙張的膠水亦吃,因為傳統的膠水是由蛋白質提煉的。在森林中,蟑螂會吃枯草殘葉,清理大自然,然後排出有機物質,滋養大地,維持生態平衡,而牠們亦是不少鳥類、蠑螈、蜥蜴,以及小型哺乳類動物的糧食來源,這種微妙的組合,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
  人類標籤蟑螂為「害蟲」,大加剷除,這亦是從人類的角度出發,主要在於牠們散播細菌。蟑螂被認為是一系列細菌的溫床,好像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和鏈球狀菌,同時,牠亦是繼塵?後,另一種容易引致哮喘復發的致敏原。蟑螂之所以會攜帶細菌,因為牠們在家居罅隙、水渠及食物殘渣、垃圾堆等地方活動,容易沾上細菌,細菌一旦進入牠們體內,能在蟑螂的消化系統存活上數個月、甚至一年,然後隨著排泄物散播開去,當蟑螂進食或路過人類的食物時,便輾轉把細菌傳播開去。牠們並非細菌的來源,只是細菌寄生在牠們身上吧了。
  蟑螂的品種超過三千五百多種,在人類住所寄居的品種其實不多。人類大興土木,倒毀森林,建造房屋,一部份蟑螂開始移入民居中,因為人類居所給牠們提供食物、水源,貪暖怕冷的蟑螂,自然視此為「安樂窩」;現代屋宇設計都有貫通的下水道,水源充足,成為一個理想的躲藏環境。在室內環境,原來捕食牠們的生物固然不存在,即使對牠們甚具威脅的蜘蛛,亦在大部份都市人的家門絕跡,蟑螂自能平平安安的大量繁殖。對蟑螂而言,較大威脅倒來自人類千方百計的殲滅戰,像各種各樣的殺蟲劑,但現階段觀察,蟑螂似乎仍是各場殲滅戰的「贏家」,毒性強烈的殺蟲劑卻危害了其他生物。

蟑螂也移民

  蟑螂足跡可謂遍佈全球,要追蹤個別品種的源頭委實不易,牠們的俗稱或會誤導你,以為美國蟑螂就是美國移民,德國蟑螂就來自德國。美國蟑螂的來源地估計在非洲北部,其後在南美洲大量繁殖,因而得此俗稱。德國蟑螂估計隨著馬可勃羅或更早之前的海上貿易而抵達歐洲,牠的來源地在東南亞。至於東方蟑螂的原產地,則估計在非洲北部及俄羅斯南部。很多時,同一個品種的蟑螂,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俗稱。可見,我們現時家居常見的美國和東方蟑螂,其實都是全球貿易所帶來的移民甴曱。

被人改「壞」名

  一如我們取名字,背後總隱含一點意思,蟑螂的英文統稱cockroach,那是源於歐洲各地對蟑螂稱呼的近音,如荷蘭稱蟑螂為kakkerlak,西班牙則稱作cucarach。而cucarach原為一種墨西哥舞蹈,寄寓屋主用腳大力踐踏害蟲之意,可見人類刻意給不喜歡的東西改個「壞」名。

蟑螂──十萬個為甚麼?

問:點解甴曱死時一定翻轉身體呢?
答:這大抵是不少人的疑問,其實並不盡然。蟑螂的祖先都是森林內的生物,說實話,在森林內喪命的蟑螂甚少是翻轉身的──牠們大都命喪在另一生物的腸胃中;蟑螂的身體構造源於適應叢林生活,肢體能夠抓緊粗糙的表面,如樹幹或樹葉等,至於人類家居的平滑桌面或地板,卻不利牠們抓緊,致使牠們死亡時因抓不著平滑表面而翻過來。但更重要是,人類目睹的蟑螂屍體,大都是死於藥餌或殺蟲劑,而這類殺蟲劑主要採用一種有機磷酸鹽毒藥,作用是破壞中樞神經的遞質,令蟑螂出現肌肉痙攣,當牠們肌肉失調,便難以站穩而會翻側身體。

問:甴曱究竟會不會飛?
答:
有部份野生品種的蟑螂確實會飛,如一種古巴蟑螂(學名Panchlora Nivea)。既是昆蟲的一種,蟑螂亦長有翅膀,家居常見的蟑螂都會飛,只是飛行技巧較拙劣。在溫暖的環境下,蟑螂控制飛行的肌肉是很少到達足夠飛行的溫度,假如細心一點,都會發現,蟑螂起飛的日子,天氣大多燠熱難耐,如颱風來臨前。

問:甴曱隻隻差不多,點樣分公??
答:由於蟑螂的品種繁多,要區別雌雄,亦各有不同。一般而言,雌性蟑螂要比雄性為強壯,因為雌性要攜帶卵囊並產卵,而雌性的翅膀亦往往較雄性大,源於牠們的退殼次數較多。不過,個別品種會有異,如雌性的東方蟑螂,驟眼看好像沒有翅膀,原來牠們頭部下方有一雙細小的翅膀,相反雄性的就有一雙大翅膀,覆蓋著身體的大部分。另一些品種,則可透過觀察其腹部的節來分辨雌雄,雄性的節數一般較雌性的為多;而雌性的尾腹又較雄性的要圓和闊。

問:說蟑螂「百子千孫」,是真的嗎?

蟑螂誕下的卵囊,每個內有三、四十個卵。
©Hannah Nendick-Mason

答:這個四字詞用於蟑螂身上,實在非常貼切。偶然,我們都會在家居的暗角發現到蟑螂卵的蹤跡,有時更牢牢的黏在衣服上而不脫,一如牠的生命般頑強。我們所見那個深棕色、乾硬,如一枚扁平紅豆的卵,其實是卵囊,內裡才藏著卵。蟑螂的生產周期受環境溫度所影響,通常氣溫愈暖,愈有利於牠們繁殖,在寒冬,生產率亦下降,一般在攝氏三十度,生產達到高峰。雌性蟑螂大概在六天內便可以誕下一個卵囊。有部分品種的蟑螂會把卵囊誕於裂縫或陰暗處,而其他則會攜帶著卵囊十八天,卵囊會留在體內,但有些品種的卵囊會局部凸出於體外,直至適合孵化,才排出體外。雌性蟑螂終其一生(約一年),大概可以誕下八個卵囊,每個卵囊內藏有三十至四十個卵,這樣一計,一隻雌性蟑螂一生約可誕下三至四百隻後裔。當幼蟲從卵孵化後,起初是呈現為白色帶光澤的幼蟲,然後在四小時內會脹大、變深色和變硬,由卵蛻變成蟲,大約需時三至四個月。
按這樣計算,一隻蟑螂的三百隻後代,若有一半為雌性,又各自生產三百隻,便有四萬五千隻,若再有一半為雌性,以同樣數量生產,便有六百多萬隻,一隻蟑螂的有生之年,其後代足可以千百,甚至百萬隻計。

原文網址: http://www.life123.org/site/?p=324

生活起義雙周電子報: http://www.life123.org/site/?p=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