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師的素質---老掉牙的問題

這兩月事忙,沒有到來和大家交流,罪過。

天地旅者和幾位朋友都談老師的地位和素質問題,也使我有點感慨。

甚麼才是好老師?沒有人能回答。公開考試成績高---補習天王?關心學生----阿爸阿媽?學養精深,有所啟導----大學教授?活動出色----運動教練?風趣詼諧----娛樂巨星?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是多樣的,不同時候就有不同標準和原則。學生也如是,上課要風趣,又要言之有物,不能吹水,考試成績要好,又能提高自己對某些科目的興趣......大家也忘了這原則有時會互相矛盾的。

香港是個國際城巿,也自然受到國際文明的影響。國際文明首重問責。古代有云: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學校拿公帑,老師拿公帑,自然也要受社會的監控。外國的問責原則較簡單,因為對教師工作的描述很具體,哪些是教師的責任,哪些是學校行政人員的責任,哪些是學校輔導人員的責任,相對地很清楚,甚麼是好老師,原則也清楚。香港對學校教育和教師的工作描述不清晰,自然也就不容易判斷誰是好老師了。若學校老師成了補習天王,用補習天王的方法,同學和家長又會不會說老師巿儈、欠缺教育理想呢?

這又令我回想起外評的報告。

自評和外評的目的本來只是讓學校培養自我檢視的文化,以求自我改進;可是,在缺乏公認的標準的情況下,無論自評和外評的工作都不易進行。要檢視,就需有指標;指標有主觀的、校本的,也有客觀的、全港性的。現時的問題和爭拗就是缺乏公認的、全港性的指標。就拿成績方面說,學校評核學與教的成效是甚麼?公開考試成績?合格率及優良率?增值成績?還是同學或教師的課堂表現?缺乏公認的標準,外評報告自然不能令學校信服。公認的標準,也不一定只是單一標準,也可以是上述全部的指標,只要教統局能清楚說明各種指標的輕重就行,例如,某校的合格率和優良率超越全港平均水平30%以上,那就無需檢視增值指標了。

天地旅者說學校的課程設計原則和精神受到家長的指責,其實也同時受同學指責。這是自然的。現今整個社會都以實利為目的,某種較理想化的教育理念當然受到極大衝激。某角度來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某角度看,我們也應因時制宜的;又某角度看,我們也應擇善固執的啊。這不是吹水,隨便胡說。事實上,教育是多元化的藝術,只是現代社會只重視單元目標和成效,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把教育和訓練混而一談。

在這現代社會,或後現代社會,這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只是在香港這社會,這現象更趨混亂,因為我們根本缺乏我們的方向和原則,因為我們缺乏我們的根源和文化。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