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轉貼:呼籲社會各界停止捐款給中大聲明

(按:本文轉自cuhk forum新聞組,大字報版亦已張貼了於中大本部文化廣場)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於一九六三年,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歷史,在本地以及亞太區均享負盛名。中文大學以滿足人民的需要、為人類福祉作貢獻為使命,為此大學必須提供優越的專科和通識教育,並兼顧學術、社會、文化價值觀,才能培育出足以為人民作貢獻的優秀人才。書院制是中文大學達致這些目標的重要元素。香港中文大學目前是本地唯一實行書院制的大學,除了傳承各自的歷史使命,書院更肩負著為學生提供通識教育、非形式教育、關顧及個人發展輔導的重大責任。

香港是一個國際都會,中文大學的畢業生要有所作為,必須成為本地公民社會的中堅,擁有批判的思維、廣闊的視野和參與建設社會的能力。這些素質不同於一般書本上的「知識」,不可以單靠課堂的傳授,更必須在實踐之中累積經驗,才能有所體悟。

因此,為了培養優良的學生,除了教學的硬件配套外,大學及書院必須提供充足的自主性和發展空間,讓學生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份子,在各方面作出參與和學習。然而,我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看見校方如何扼殺同學的空間,辜負社會期許和浪費社會的資源。

大學校長劉遵義在今年一月公佈十年策略計劃,建議成立新書院,以吸納在二零一二年隨恢復四年制而增收的約三千名學生(據校方估計)。建議引起了校內師生極大爭議。未幾,校方便在二月中發表〈新書院研究小組報告〉,小組只有五名由校長私下委派的成員,中大的師生和校友都對此感到諤然。校方在約半個月的時間內,舉行了十八場所謂的諮詢會,當中泰半都只是加插在各書院或校友聚會,當中有約半小時的簡報及僅僅數分鐘的提問時間,亦有數次在非公開的會議中進行,形式也不得而知,真正公開的諮詢活動只有一次公開的論壇。

儘管如此,熱心的校內師生和校友也就研究報告作出了不少提問,諸如新書院的理念和精神、成立新書院的程序、外地院校成立新書院的經驗等等。研究小組卻只對小部份的報告內容作出些微的修改,對絕大多數的提問和質詢視而不見,亦未再作新一輪的諮詢,便在四月底提請校董會通過。此後不足一個月,校方在五月二十三日竟已向傳媒公告,成立兩所新書院!

我們在對這兩個基金會的捐助深表感激的同時,卻需要質疑校方把同學放在在一個怎樣的位置。劉校長未及上任,便已明言把學生當成餐廳的顧客,大學決策不容學生「插手」,而事實上校內各個重要的決策組織,包括校董會、行政與計劃委員會等均沒有學生成員,唯一例外的只有已淪為橡皮圖章的教務會。

校方近年成立的數個與大學發展有重大關係的小組或委員會,如雙語政策委員會、大學與書院協作小組,以及新書院研究小組,亦只有由校方欽點的一、兩個「學生代表」,會議的議程、進度、決定,廣大的同學一概不知,即使是「學生代表」,亦受保密要求而不能向同學公開。在去年有關雙語政策的紛爭之中,更有大學校董在雜誌上聲言,「中環校友」將對公開「挑戰校方」的同學永不錄用云云。

學生得不到思考、批判大學政策的機會,甚至連發表意見的空間亦屢遭抹殺,同學被指「不關心校政」、「對校園冷漠」,其來自有。在這樣的家長式運作之下培養得來的「人才」,不是一些盲從風氣、毫無己見的應聲蟲,已屬萬幸!中文大學的優良傳統被淘空的日子不遠了。

自七十年代中大改制以來,書院的自主權被大幅削減,書院要以「學生為本」的方式培育學生已是舉步維艱。改制後才成立的逸夫書院,受影響尤甚。現有的書院已幾乎成為只有空殼的行政單位,新書院沒有傳承、沉澱下來的價值、精神,換來的是校方一意孤行的黑箱作業。試問一個罔顧學生,只服從少數高層意志的行政單位,如何能夠肩負一所書院作育英才的重大責任?

我們感激並歡迎社會各界善長對香港高等教育的支持,同時希望社會各界人仕:
1) 停止對於香港中文大學校方無助學生發展並漠視學生意見的計劃捐款。
2) 把資源投放在中文大學真正能夠發展學生才能的學生團體活動,或考慮改向其他教育機構捐輸。
3) 繼續關注本地大專教育及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

我們並要求中大校方:
1) 在新書院的籌劃小組中加入公開招募的學生代表,並不時向公眾交代工作進度及籌劃內容。
2) 正視學生的意見和參與,承認學生為中文大學的一份子,在各決策組織加入公開遴選的學生代表,包括校董會和行政與計劃委員會。
3) 在重要的決策上增加透明度,並加強對大學師生、校友和公眾的諮詢。

一群熱愛中大、熱愛香港、熱愛人民的中大學生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相片來自dennis cheng

(吹下水。反轉成個flickr也找不到一兩張學生在中大搞野的圖。中大人搞咁多事,中大的影像紀錄仍只是花草樹木畢業相模特兒的周日post屎照,大家努力耕耘這方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