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家人患了絕症,你將如何揭示?〉

〔如何揭示壞消息?〕

Step1:Start Carefully 〈小心謹慎地開始〉
    

    首先,我們要注意環境的控制。我們應在什麼地方把壞消息揭示出來?在病房?病房會否太多陌生人和環境不夠寧靜?在家中?家中那些地方較不安全?有沒有人在家中支援?此外,我們用什麼媒體來揭示?電話?文字?如果可以的話,面對面會比較好,因為可以當下了解、觀察和評估對方的反應、表情、動作和情緒。
   

    樂敦治醫院楊偉芳姑娘分享了一個事例。有一名醫生在電梯門口向病者揭示壞消息,病人聽到很憤怒。因為病人覺得醫生對自己的生死大事,看得不是一回事,覺得自己的生命得不到尊重。

Step2:Find out how much the person already knows 〈了解病者/家屬所知〉
    

    我們應以坦誠的態度與對方溝通。謹慎地聆聽。注意對方的感情表達,如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我們以對方了解事件的程度,評估我們應該說些什麼。例如對方對事件全不知情,我們應否一下子把壞消息完全揭示出來呢?
    

另一方面,我們亦要了解自己的情況。我們的角色是什麼,影響著透露的程度。例如病者是自己的親人,要觀察自己有什麼情緒,是否有能力把事情處理好。當我們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我們就需要醫護人員的支援,作專業的講解。我們亦要對處理的案件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作出回應。

Step3:Find out how much the person wants to know 〈了解病者/家屬期望所知〉
    

    我們應先約見病者的家人,問問家屬想我們說什麼,不想我們說什麼。了解他們的態度和看法。楊姑娘認為要解釋給家屬知道,病者是有知情權的。把好處和壞處都分析給他們知道。楊姑娘的經驗是,一般的老人家本身預計了自己老年多病,只是怕病患和治療過程帶來痛苦。
    

    楊姑娘分析了一個事例。有一位病人不願意知道自己有病。在醫生告訴自己有病後,表現得很憤怒,罵醫生好殘忍,應該要慢慢地把事情揭示出來。可見醫生技巧不足,沒有測試病人究竟想不想知道事實。
    楊姑娘說接受她們服務的人,要接受他們的大原則:病人想知道病情,就要告訴他。有些病得想知道病情,因為半知半解,「估下估下」好辛苦。當知道病情後,整個人都輕鬆了,知道日後的路怎樣走。

Step4:Share the information 〈資訊分享〉

    我們應從對方的角度看。例如長輩有病,子女應怎樣講?我們可傾談他渴望的東西。所謂他所渴望的,如自己根本沒病,雖是假,但我們都不應去肯定或否定,這可已涉及道德的問題。我們應留意對方的反應,接納程度和定期澄清資料。如「我頭先講個d,你明唔明,是否需要補充。」注意是否與對方同步。

    此外,我們要聆聽他關心的是什麼。楊姑娘指出,一般的病者都想對自己凡病,有多一點的了解。例如病會否傳染、會否影響自己的生活、治療過程是否辛苦等等。

Step5:Respond to the person’s  feeling 〈回應他的反應/感受〉

    我們應確認及肯定他的反應,讓他感到我們是明白他,是與他同行的。真誠是非常重要。我們應讓他說、讓他發洩,不是自己不斷的說。

Step6:Plan for the future and follow through 〈未來計劃〉

楊姑娘的技巧分享

    面對一些不願知道實情的病人,可避開一些敏感的字眼,如「絕症」、「癌」,可以說成「有個瘤拿不走」、「有些陰影拿不走」。生死大事,不可草草地說出來。要認真,表現尊重對方的生命,因病者最怕別人放棄自己。我們要給他希望,使他自我振作,愛自己。

〔協助病者的四個重要範疇〕

Physical (身體)
    

    滿足病人身體的需要,讓他們在餘下的日子過得好一點。例如一些行動不便的病者,不能靠自己轉床,我們應幫助他,以免背部生出肉蒼。
楊姑娘分享了她的經驗。病者的妻致電求助,說丈夫便秘,不知如何是好。楊姑娘到她家中,沒帶口罩,徒手為病者通便。病者舒服多了。而妻子亦被楊姑娘的勇氣和無私的心感動了。妻子說:「為什麼一個陌生的人也可能這樣做,身為妻子的我卻做不到?」

Psychological (心理)

    病者是有「自主權利」的,協助他過想過的生活。我們的陪伴、聆聽,在生活上的貫穿支持,有助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平安。

Social (社會)

    支持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及加強社會互動。如維持社交、參與有興趣活動。適當的社交,使病者與社會保持連繫,不致脫節。讓他知道並沒有被社會拋棄。

Spiritual (靈性)

    探討何種事情對他有意義、意思或關連。例如問問他抱有什麼希望、有什麼快樂的回憶。痛苦,則讓他知道有我們與他同行。

〔臨終計劃〕

    病者有什麼未完成的事;未講完的說話;不捨得的人與物;解除過往生活中的衝突;未完成的心願。此外,有一些實務是我們要留意的。如相片,可先為自己拍一輯美麗快樂之照片,以作喪禮、墓照之用。生平經歷的一冊子,有些子女為父母製作紀念小冊子時,才發現對父母了解不多,預先準備,可減輕負擔。

注:贐明會〈離逝衰傷講座:當家人病重了〉筆錄整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