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給他們一個中文課程,給他們一個出路 (二)

小休過後,就有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理事梁月嫦女士講述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的挑戰。她認為他們本身有學習中文的有利條件,例如模仿寫字的能力高,和聽講能力不差。然而,對他們來說,障礙比優勢來得大,例如中文的複雜性、多調讀音、口語和書面語的不同、筆順、和本身語言和中文的不同等。她舉了一個例子,原來在烏都語裡面,Yesterday跟Tomorrow是用同一個字的,要憑上文下理才分辨出來。在種種困難下,加上課程是校本的,當他們升讀中一時,學童的函接就出現問題。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袁月梅博士則分享推行中文課程的成功條件、教統局角色及學校如何作準備和配合。她贊成把課程常規化,有清晰的課程和考試範圍。有了目標,並享有跟現有課程同等地位,教育工作者就有了動力去設計課程和教授,不用迷失。她並慨嘆,如果因為語言學習以影響一個學生在居住地升學,例如出外讀書或工作,那將會時我們社會的損失,也不能達到共融文化的願景。

好了,公開討論時間到了。

其中一位教師詢問,他所教的學校下個學年會招收十來個NCS學童,學校應如何作好準備。陳鉅培指出,一方面要為老師、同學、和家長作預備,另外要注意文化差異,避免出現歧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如食物選擇也需注意。

提提大家,這位教師是以「傳紙仔」的方式發問問題。他連站起來也不敢,相信你估到為甚麼了。

之後,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楊森和成員劉慧卿評論。楊森指出立會已決議要求政府制訂適合非華語中文課程,配合教師培訓,然而教統局秘書長羅范淑芬不大接受,重申現有支援已經足夠。劉慧卿則指出現時仍未在每個立會選區選出一間資源學校 (Resource School) ,即在一家學校同時存在本地學生和非華語學生,同時憂慮資源學校會是現時擁有大多數NCS學童的學校。

教統局的看法令我感到驚訝。出席的其中一位官員是徹頭徹尾的不同意我們立場,而支持校本課程。他的回應是:一刀切不實際;校本課程是經過調適,更適合學童需要;任何輕率決定也不尊重課程發展議會。他是完全漠視我們需要。

出席講者指出,隨著非華語學童的教育水平提高,最終我們的憂慮會消失,然而這是數代後的事。當務之急是有一套適合他們的中文課程。這是幫助他們的升學,就業,和融入本地社會。另外,教師也有清晰方向,知道如何教,如何訂下考試範圍。在外地,存在為不同人士而設的中文課程是自然而然的事,正如ESL的課程,為何獨獨香港卻遲遲不願推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