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再泣馬傑偉--散論語言與思想的關係

馬傑偉文章的其中一個論點,是

用英語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與學者交流,就算以我的破爛英語而言,也充滿互相觀照的啟發,異見多了,歧義多了,文化的距離感也強烈,這種種化學作用就促成我們慣常說的多元視野。』

先說明,我關心的是大部份中大學生使用英語溝通的問題,外地生始終只是冰山一角。

近代語言學的研究發現,不同語言之間對於世界的認識有明顯的不同。以愛斯基摩人為例,他們對於『雪』就有超過廿種的描述,形容。但對於中國人呢,雪,就是雪。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不同地方的人單在並不抽像的實指上面,語言的使用已經有很多不同。而要不同語言使用者徹底明白對方語言的使用,牽涉到對整個世界的認知結構問題。

雖然英語世界與中文的差距不至於誇張到這個地步,但強制的要求學生全面使用英語,卻肯定會對學生認知世界構成很大程度的影響。大學最重要的作用不在與世界接軌,而在訓練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勉強全面使用英語授課就等同給學生帶上有色眼鏡,亦對文化的傳承起不了作用。

使用我們不熟悉的語言去作學術討論,肯定會事倍功半。香港學生最終的對策只會是背誦死記,至於當中學理如何,卻一知半解。

眾所周知,很多英語根本難以翻譯。而真要學生掌握,必須浸淫在其中環境。學校如果一廂情願以為強制英語化,學生就會獲得相關環境,那就千錯萬錯。不信,往港大走走(我是先中大後港大,過來人),看看校園內有多少學生會用英語閒談!

馬傑偉所謂的多元視野,對學生實質學問上的幫助有多大難說。他舉的例子和放洋留學就等於通曉西方文化如出一徹,殊不知學子只懂與唐人打滾,英語說得兩句但卻掌握不到西方文化的精神。

可悲的是,在我們的大學,由中大一手栽培出來的講師,竟然也鼓勵要用連他自己也不熟悉的語言,去作抽像的討論。(更別說結果使用的英語很大可能還是港式英語,又或是硬滑稽的說兩句美式俚語以示掌握西方文化)

真正值得提倡的,是我們要有能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有足夠英語能力去掌握最新資訊),但能流暢的使用我們的語言去作抽像的討論。